石湾窑:千年窑火铸就岭南陶韵

清代石湾窑窑变釉牛式花插。 孙晓岗 摄
在岭南大地的佛山,有一处承载着千年陶瓷文化的圣地——石湾窑。它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石湾窑千百年来,窑火不熄。其产品以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为特点。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是陶胎又被称为“泥钧”。
尤其是明清后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集历代陶瓷美术技艺之大成,以独特的面貌在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陶瓷艺苑中一朵灿烂之花。
千年窑火的变迁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
石湾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山大学历史系学生在石湾澜石河宕田野考古调查发现的贝丘遗址,出土了一批石斧、石锛(bēn)、陶片,将石湾制陶的历史推至这个时期。1962年,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在石湾地区发现了宋代窑业遗址下面叠压着唐代窑址。
宋代之前,南方窑口利用坡势修建龙窑是最佳选择,但在唐代地层中发现了馒头窑遗迹,说明石湾地区在宋代以前与南方其他窑口不一样,该地使用的是北方的馒头窑。明代承袭宋元的龙窑,但在窑的结构、装窑和煅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明正德年间建成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风灶”,是在元代“文灶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这一改革既增加了窑炉容量,又减少了废次品率,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率。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石湾之陶遍及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足见其影响力。
胎质釉色的匠心独具
石湾窑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其陶塑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以及园林艺术陶塑(瓦脊陶塑)五大类。其园林建筑陶瓷更是赢得“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釉色方面,石湾窑以仿钧釉为主,所以称为“广钧”。不过,钧窑的窑变釉是一次上釉,而石湾窑是陶胎,为了掩盖胎上的粗粒,需要先施一层护胎釉再施釉。《竹园陶说》载:“明时曾出良工,仿制宋钧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石湾窑所创“雨洒蓝”等釉色,变化万千,《陶雅》赞誉它“较之(钧窑)天青尤极浓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色釉体系。石湾窑的产品和唐三彩都是陶胎,同属低温釉陶产品,胎色普遍白中闪黄。但石湾陶胎中因含有更多的铁和其他掺和料,所以颜色更深一些。范端昂在《粤中见闻·瓦缸》记载:“石湾善陶,其瓦器有黑、白、黄、红、绿各色,备极工巧,通行两广。”足以说明,其技法精湛、胎骨焦黑、广受欢迎的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拥有良好的耐热急变性,石湾陶的胎土中加入了许多佛山附近地区的岗砂。这种材料质地纯,含有大量的硅氧化物,在坯体中即可以起到骨架作用,还可以防止高温烧制时产生变形,同样能够说明石湾窑的精妙之处。
从技艺瑰宝到文化传承
作为闻名中外的陶都,石湾窑陶瓷产业蓬勃发展。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工匠们不断创新,融合抽象艺术、中国画技法、雕塑技法、壁画等多种元素,创作出既具历史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石湾窑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记录了岭南人的生活智慧和社会变迁,展现了岭南人开放包容和锐意进取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骨。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石湾窑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续写着岭南文化的独特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纽带。
(作者杨兴化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工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