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瓷专访应县晋宝源陶瓷总经理张春侠:以“小而精”破局骨瓷赛道,助应县陶瓷擦亮北方名片
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期间,应县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应县晋宝源陶瓷总经理张春侠做客中国网中国瓷访谈直播间,与观众分享了应县陶瓷的发展历程、创新实践以及国际市场的拓展愿景,深入解读了这座被誉为“中国北方日用瓷之都”的守正创新之路。

深耕瓷业十余载,小而精闯出大天地
“从陶瓷企业销售到创办自己的工厂,一晃已是十年。”张春侠回忆到,最初在大型陶瓷企业任职时,她发现许多客户的个性化小订单因达不到起订量无法落地,让她萌生了创办“小而精”工厂的想法。
“不追求规模,只专注品质。”张春侠成为应县当地首个专注精品骨瓷后加工的创业者。创业初期,品质把控的严苛标准曾让不少工人难以适应,“贴花工艺稍有瑕疵就必须返工,不少有多年经验的工人都觉得‘受了委屈’”。
面对困境,她耐心沟通高端市场的品质要求,通过反复培训与磨合,打造出一支“人人都是工艺师”的核心团队。如今,她的工厂已稳健运营8年,不仅赢得了国内商超的稳定订单,更成为欧美高端婚庆餐具定制的核心供应商,“真金花纸搭配高品质骨瓷,虽然单量不大,但返单频率极高,客户对价格调整始终认可”。

产业集群聚合力,瓷都名片渐擦亮
应县陶瓷产业已有30余年发展历程,形成了从生产、烤花到包装物流的完整生态链条,直接带动1.6万人就业,全国每3件日用瓷中就有1件产自应县。此次北京瓷博会上,应县7家参展企业各具特色,产品涵盖普通瓷、强化瓷、新骨瓷、骨质瓷等多个品类,餐具、咖啡具、茶具等展品以出厂价直销,让更多消费者感受应县陶瓷的魅力。
“产量大是优势,但也曾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作为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春侠直言产业发展痛点。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展会提升影响力。“我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以‘应县陶瓷’集体品牌亮相,让更多人知道这座‘隐形瓷都’”,她介绍。
文旅融合赋新能,文创出海启新篇
应县木塔作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何让“塔瓷共生”,让陶瓷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张春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依托山西文旅热的东风,我们开发了一系列以应县木塔为元素的陶瓷文创产品,涵盖伴手礼、茶具、水杯等,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特色好物。”

目前文创出海成为应县陶瓷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方向。“我们的陶瓷性价比优势突出,外国人能用较低的价格买到高品质产品,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张春侠介绍,目前应县陶瓷已有大量产品通过中间商出口海外,但直接对接国际客户的渠道尚在拓展。“下一步,协会将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布局跨境电商,把中间环节的利润留在本地,让应县陶瓷真正‘走出去’”。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其企业的欧美订单不仅未受国际环境影响,反而呈现增长态势,印证了应县陶瓷的国际市场潜力。

科普品质破误区,坚守初心向未来
“很多消费者担心釉上彩有毒,觉得便宜的陶瓷不安全,其实这是误区。”直播中,张春侠主动为观众科普日用瓷知识,我国对食品接触用陶瓷的管控极为严格,无论何种价位的合格产品都不会危害健康;骨瓷因添加40%左右的牛骨粉,经二次高温烧制,在通透性、白度和声音质感上远超普通瓷,价格偏高也源于更高的生产成本。
关于未来规划,张春侠计划持续扩大海外直客订单,为朔州的出口数据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行业上推动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以减少同质化竞争,并深化文旅与文创的融合,使应县陶瓷成为山西文化名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县陶瓷不仅要走进千家万户,更要走向世界各地。”张春侠表示,相信随着出海步伐的加快,这座“中国北方日用瓷瓷都”必将焕发更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