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瓷专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现锋:从教育工作者到陶瓷艺术家,把古窑烧出“新流量”
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期间,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现锋携其代表作“永泰鼎”莅临中国网中国瓷访谈直播间,围绕历史传承与创作匠心等话题,为观众揭开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的神秘面纱。

千年钧瓷,承载文明的“活态基因库”
“神垕镇,这个面积仅49.1平方公里的古镇,是钧瓷的诞生地,更是中国陶瓷的‘活态基因库’。”访谈中,王现锋的话语沉稳有力,尽显对故土与技艺的深厚情怀。他解读,“神垕”之“垕”,取“皇天后土”之意,是专属于这片制瓷圣地的文化印记。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作为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其诞生与河南禹州神垕镇的独特禀赋密不可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瓷最独特的魅力。”王现锋解释,这一奇观源于四大核心要素:神垕镇特有的矿物质原料、精准配比的釉方、历代传承的烧制燃料(从柴烧、煤烧到现代的气烧、电烧),以及以铜、铁为主要发色剂的高温物理化学变化。“铜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窑火中与铁相互作用,随气氛变化幻化出红、黄、蓝、紫等斑斓色彩,再加上天然元素的加持,成就了钧瓷‘千窑千面’的艺术特质。”
在王现锋看来,钧瓷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人们收藏钧瓷,买的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与信仰。”神垕镇星罗棋布的古窑址,从仰韶文化延续至今的制瓷史,印证着钧瓷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让王现锋从小便在耳濡目染中与这门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匠心赋彩,传统技艺与时代共鸣
花甲之年的王现锋,从事钧瓷创作已逾数十年。他早年曾在小学任教,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磨砺出传播与传承的责任担当。从教育工作者到陶瓷艺术家,身份的转变背后,是他对钧瓷文化的深情与坚守。“做教育是传播文化,制钧瓷是传承文化,二者本质相通,都需要文化底蕴与责任担当。”

此次亮相陶博会的“永泰鼎”,便是他将传统与时代融为一体的代表作。作品以青铜器为灵感,釉色呈现出青铜的厚重与斑驳质感,造型上大下小、端庄挺拔,既显稳如泰山之势,又不失灵动之美。“顶部的山石造型寓意山河稳固,两侧的龙腾耳饰象征龙腾盛世,底部的吉祥纹饰传递祥瑞之意。”王现锋介绍,这件作品采用煤烧工艺,经反复推敲打磨而成,既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美好期许。
多年来,王现锋始终在创新之路上探索。他深耕釉料研究,研发的玉石釉,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命名为“贵妃醉”,与南方瓷器名釉“美人醉”——一种色泽粉红、常带绿色苔点的珍贵釉色并称;开创悬空烧制技艺,耗时两年成功复刻钧瓷版“马踏飞燕”,凭借无支撑的精巧造型被收藏;从自然山石中汲取灵感,创作的系列作品因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气息广受青睐。截至目前,他已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专利200余项,用技术创新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

“好的艺术品既要承载文化,也要贴合时代。”王现锋始终秉持“形为釉添彩,釉为形传神”的创作理念,在传承钧瓷雄浑端庄、简约内敛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将现代审美与时代精神融入作品,让千年钧瓷在当代绽放新光彩。
言传身教,让钧瓷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传承钧瓷文化,不能只守着老手艺,更要育新人、拓新路。”作为神垕镇土生土长的陶艺家,王现锋认为,培养传承人要坚持“因材施教”,既要让年轻人熟练掌握手拉坯、原料辨识、釉料配比等传统技艺,也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艺术特长,让传统技艺与个人创造力有机结合。
“传承的内核是品德与热爱。”王现锋强调,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年轻人感受到钧瓷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要带着年轻人走出去,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到陶艺工作者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现代科技在钧瓷烧制中的应用,王现锋有着客观的看法:“煤烧、柴烧是传统,但判断作品好坏的核心不是烧制方式,而是最终的窑变艺术效果。”他认为,每种烧制方式都有其独特优势,关键在于根据釉材特性和作品需求合理选择,“传统技艺的守正,是守住钧瓷的根与魂;创新则是要与时俱进,让钧瓷在当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守正创新是不变的方向。我们要守住钧瓷以铜铁为发色剂、以神垕原料为基础的核心特质,同时选择性引入新的发色剂和原料,让窑变色彩更丰富。”王现锋认为,每个时代的钧瓷都应有其时代印记,当代钧瓷也要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更具生命力。
窑火不息,文脉永续。从神垕古镇的千年窑场到北京陶博会的璀璨展台,王现锋用数十年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他不仅是钧瓷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用一件件佳作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正如他所言:“我们都是时代的过客,但要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