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瓷专访大生壶第五代传人范吉:做壶先做人 百年紫砂的传艺之道

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期间,大生壶第五代传人、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范吉做客中国网中国瓷访谈直播间,畅谈家族百年制壶史、非遗传承路,以及紫砂艺术的守正与创新。

一脉相承,百年匠心
“千金易得,大生难求。”这句流传于紫砂收藏界的赞语,映射出范氏家族一个多世纪的坚守。范吉介绍,大生壶的渊源可追溯至清光绪末年。1900年,范家先祖范进安创办“范庄农家”,以制壶手艺为副业,开创家族技艺之先河。1909年,范广善、范钦仁父子共用一个“大生”印款,取《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奠定了大生壶的精神内核。

“范大生其实是两代人共用的艺名。”范吉坦言。“范大生”是社会对制壶名家范广善、范钦仁父子的别称,也是二人共用的艺名。父子二人的作品制作精湛、造型丰富,民国时期便有“千金难求大生壶”的美誉;其创作的作品曾连续六次斩获国际金奖,他们更是宜兴紫砂领域首位国际金奖获得者,“大生壶”也因此享誉海内外。

2006年,随着市场和时代需求的转变,“范庄农家”演变为“范家壶庄”。“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陶瓷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范大生’便在其列。”范吉笑着说。现在范家有两座博物馆,里面藏着几十把范大生的原作,还有从明清到现在的紫砂珍品一百多件。

“范家壶庄”由范大生先生的嫡孙、紫砂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范伟群先生,在2000年后为传承家族技艺而创办。壶庄内设有范大生纪念馆和范家壶庄历史博物馆,其中范大生纪念馆陈列了其部分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历史博物馆则陈列着自汉代陶器、明清紫砂老壶、范家紫砂人物介绍、范家紫砂作品、相关范家壶书籍等,展现了悠久的范家制陶史与紫砂技艺的传承。“来这儿就能看明白,宜兴紫砂是怎么一步步传到今天的。”

泥火淬炼,创新不息
“一把好的紫砂壶,既要守得住传统,又要接得住时代。”直播间内,范吉逐一展示四把代表作:传承经典的“合菱壶”、柴烧古韵的“壹锭赢壶”、融汇京味的“京宏壶”、寓意“步步高升”的“攀壶”。每一把壶背后,皆是技艺与文化的交融。

“合菱壶以阴阳线交替,模拟菱花花瓣,寓意‘合合美满’。”范吉轻抚壶身,解释其制作之难,“需以拍打成型,阴线压凹,阳线添泥,可加可减,全凭手艺人对泥性的领悟。”他带来的柴烧壶,既蕴汉唐遗风,又契合现代茶人实用之需。

而“京宏壶”则将北京奥运元素融入紫砂:顶部以鸟巢为盖,三足鼎立如香炉,壶柄雕祥云龙纹,彰显“龙的传人”的文化自信。范吉说:“紫砂壶不仅是藏品,更是可用、可玩、可养的生活艺术。”
传承之道,以心传艺
为了让这份技艺代代相传,范家积极投入搭建以范家壶庄为核心基地的传承平台。范家壶庄内设有历史博物馆、范大生纪念馆、大生园、范家龙窑、电窑、制作工作室,收藏着从清代、明代到现代的百余件紫砂珍品,包括范大生的原作及各类名家作品,既作为历史展示,也为后辈提供学习临摹的范本。这里还是国际陶艺交流中心,每年10月,世界各地的艺术大师都会前来交流,既分享前沿理念,也学习传统技艺。同时,壶庄与四川美院、清华大学分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定期联合中小学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走进紫砂世界,感受非遗魅力。

谈及收徒标准,范吉笑言“先看做人,再看做壶”。“我舅舅范伟群常教导‘做壶先做人’,若行事不契合,技艺便难相通。”他坦言,范家打破“传内不传外”的旧规,无私传授制壶技艺。如今,范家壶庄已培养出三十余名工艺师,更走出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范伟群在内的多位大师,成为宜兴紫砂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
面对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冲击,范吉既坚守初心,也积极求变。“现在线上平台很多,信息庞杂,但我始终相信,好作品自己会说话。”目前,范家壶庄已开启电商布局,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人了解大生壶。
“我一年作品量有限,不愿盲目追逐线上流量。”他更愿通过国际交流、校园讲座、博物馆展览,让更多人触摸紫砂的温度。近年来,他多次在海内外从事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紫砂的魅力走向世界。
未来可期,薪火不息
2025年恰逢范大生诞辰150周年,范吉深感使命在肩。“祖辈如‘柱础壶’般奠定了家族根基,而我们这一代要做的,是在传承中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他计划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推动紫砂艺术走进年轻群体,同时通过范家壶庄的博物馆、体验工坊,让收藏者“见壶如见史”。
“宜兴是陶都,景德镇是瓷都,陶瓷本就是连接世界的语言。”范吉表示,“只要还有人爱茶、爱壶、爱这份手艺,大生壶的火焰便永不熄灭。”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