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铸瓷魂
从龙泉启程,沿瓯江蜿蜒而行,至小梅镇、查田镇一带,山水会合处,忽见数间古意盎然的建筑立于苍茫。
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了。
一瓷素色,一抹青韵,一脉文明。这里承载着中国陶瓷史上延续历史最长、窑场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127处窑址,如星布野,见证着一部青瓷史诗。
这缕从千年窑火中走来的青,循着历史的脉络,向着时光深处,迤逦而行。

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园开园仪式

金村古码头

古龙窑遗址
1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大窑龙泉青瓷的辉煌历史写照,更是当下千年遗址对话世界的真实图景。
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整体范围跨龙泉、庆元两地,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查田镇、道太乡,庆元县竹口镇上垟村。按窑址分布,可分为大窑片区、金村片区、溪口片区、垟岙头片区、源口片区五个区域,整体范围约5266公顷,保护面积约521公顷,遗址内有窑址127处。
大窑龙泉窑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彼时,龙泉窑初绽光芒,在瓯江两岸悄然兴起。窑工们在这片山川灵秀之地,凭借着对泥土和火焰的独特理解,开启了青瓷烧制的征程。
至南宋,龙泉青瓷臻于鼎盛。此时的龙泉窑,乃成独特风骨。匠人在技艺上不断突破,烧出“梅子青”与“粉青”两种巅峰釉色:前者似初熟青梅,莹润透亮;后者如凝脂含露,温润内敛。叩之声清越,余音清越如磬。
考古证明,大窑枫洞岩窑场在明初烧造宫廷御用瓷,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处州烧造宫廷用瓷的记载。明弘治七年(1494年)成书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这里提到的“刘田”又作“琉田”,即现在的龙泉大窑。
金村古码头,被称作“瓯江第一码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内陆的重要节点。宋元时期,无数青瓷从这里装船,沿瓯江而下,出温州港而通四海,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龙泉窑器,上供九重,下济百姓。既奉御前重器,亦制民间日用,更以主角之姿,参与、开辟了连接亚、非、欧的“海上陶瓷之路”。
1988年,大窑龙泉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大窑龙泉窑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
站在大窑龙泉窑遗址最高处俯瞰四野,只见层峦叠翠,窑址星布。
青瓷的秘密,藏于水土,蕴在火工。龙泉的瓷土细腻温润,梅溪的水质清冽甘美,山间的马尾松燃烧时温度匀净。三者相合,乃成天青。
龙窑是青瓷的“产房”。这些依山坡而建的狭长窑炉,最长达百米,犹如蛰伏的巨龙。宋元时期的龙窑,均为斜坡式构造,火膛在前,排烟室在后,数个窑门多开于东壁,形成独特的装烧格局。窑工凭经验控制投柴量,让火焰顺着窑身流淌,使窑内温度精准达到1300℃。一窑“雨过天青”要烧足七天七夜。当窑火熄灭,降温过程中釉层与胎体因收缩率不同形成的冰裂纹,成为青瓷独有的美学符号。
窑壁上,至今还留着烟熏火燎的黑,那是千百年前窑工们赤膊添柴的佐证。壁上的砖石,有的已被岁月磨去棱角,却固守着最初的轮廓。闭目凝神,似闻当年匣钵相击之清音,见窑火映照山坳,也映红一张张笑脸。宋代的炼泥池里,犹存当年匠人筛选瓷土的痕迹——经“淘洗、沉淀、揉练”三道工序,泥土褪尽粗砺,始得温润。
大窑村瓷业生产贯穿了龙泉窑的始终,窑址遍及全村,每处窑址上,瓷片标本堆积成山。考古调查表明,这里共有五代至明代窑址72处,窑炉形式均为龙窑。枫洞岩窑址位于大窑片区之岙底分片区之内。2006年9月—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市博物馆联合组建考古队,对该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出土遗物器型丰富,有大墩碗、大盘、梅瓶、执壶等。这些瓷片标本釉色莹绿,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是龙泉窑以往考古发掘调查中未曾发现的。特别是该次发掘出土的洪武、永乐时期五爪龙纹侈口盘、“官”字款火照等重要标本,表明枫洞岩窑场即为明初奉旨烧造“供用器皿”处州窑场之一。
漫步其间,如行时光长廊。每一处窑址,每一堆瓷片,皆在无声诉说往事,承载厚重的历史。
3
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非尘封往事的陈列,而是一场古今相续的展演。
立身其间,见窑火渐起,瓷色初凝。一时竟分不清,是这山水融入了窑史,还是千年光阴走进了当下。每处窑址,皆如无字碑铭,每片碎瓷,都成活的史料——匠人在此寻得技艺源流,学者在此破译历史密码,孩子能观火土幻化之妙,游者可感文明浸润之亲。
2018年10月,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它以大窑龙泉窑遗址为依托,集遗址文化景观、传统聚落景观、乡土农业景观、生态野趣景观为一体,具有遗址保护、科学研究、教育展示、文化传承、艺术创意、旅游休憩等功能,总投资4.5亿元。
园中漫步,最动人处在于不见隔阂。这里没有冰冷的警示,而是以包容的智慧,令古今和谐共处。散落的瓷片,任其静卧原处,自成景观。这种“保护即展示”的理念,让遗址保有本真。游人所见,不是被精心包装的历史,而是大窑龙泉窑最原始的模样。
当地村民依旧在遗址边起居作息。他们耕田种地,散步闲聊,与古窑为邻,与历史共生。这种活态的传承,让大窑龙泉窑不仅是考古遗址,更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空间。
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窑龙泉窑遗址分别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段、中国古代瓷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双“入场券”。
片瓷越千年,窑火寄春秋。
昔人制瓷,取土于山,汲水于溪,伐木为薪。今人守护,存其本色,续其根脉。古窑旁,新一代青瓷匠人仍在拉坯,只是手中泥土多了时代的温度。
千年窑火,有烈焰与青烟,更有技艺的传承,审美的流转,文明不息的脉搏。
文/陈炜芬 叶晓龙 图/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