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网中国瓷专访彭中天、向元华:“镇”兴瓷都,从烟火生活到未来图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匠大师 -

中国网中国瓷专访彭中天、向元华:“镇”兴瓷都,从烟火生活到未来图景

2025-11-11 17:05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著名文化学者彭中天和御窑元华堂品牌创始人向元华两位嘉宾做客中国网中国瓷访谈直播间。他们从陶瓷的历史根脉谈到当代创新,从“镇生活”的烟火气聊到世界瓷都的未来图景,展开一场关于陶瓷文明与城市精神的深度对话。

千年御窑,藏着华夏制瓷的巅峰密码

“御窑是陶瓷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华夏民族制瓷水准的集大成者。”谈及御窑的历史地位,向元华开门见山。他介绍,御窑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皇家使命,集天下能工巧匠、珍稀原料,不惜工本追求极致,从唐英督陶时期的工艺革新到康乾盛世的技艺巅峰,御窑不仅创造了众多陶瓷新品种,更将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儒释道的精神内核融入器物之中。

彭中天从文化学者的视角介绍,御窑厂本质上是古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种制度性安排让御窑得以汇聚全国精华,攀登行业高峰。“陶瓷贯穿中华民族文明史,从日常实用器物到承载审美与思想的艺术珍品,御窑将陶瓷的实用性、美学价值与工艺水准推向了极致。”他强调,御窑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工艺精湛,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传承。

向元华以景德镇高温硬制瓷为例,诠释御窑技艺。“这种瓷器导热慢、不易烫手,质地坚硬不易刮花,敲击之声清脆悦耳,这是千百年技艺沉淀的成果。”他透露,御窑工艺融合了全国各地窑口的技艺精华,无论是汝窑的青瓷、钧窑的窑变,皆能在御窑厂复刻并升华。

“镇生活”,一座城市与陶瓷的共生之道

“景德镇的吸引力,源于它一千年只做一件事——把陶瓷做到极致。”谈及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彭中天提出的“镇生活”理念。作为一名“景漂”,他将景德镇的生活方式解读为“小康之后的真生活”,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乡村的静谧,一山一水、一古一今、一中一外在此交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宜居环境。

土生土长的向元华对此深有同感,“景德镇四季分明、水土丰饶,没有天灾战乱,是兵家不争之地,这让制瓷技艺得以千年传承、从未中断。”他回忆,儿时走在景德镇的弄堂里,随处可见制瓷作坊,挑泥坯、运瓷器的身影穿梭其间,“瓷最大”的文化习俗让行人纷纷让道,甚至墙角都特意做成圆形以防磕碰瓷器。

“这里遍地都是千年古瓷片,踢一脚可能就触及一段历史。”彭中天强调,景德镇不仅保留了完整的手工制瓷体系,更孕育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工匠精神,无论是原料配方、烧制工艺还是文化内涵,都能在这里找到根源。

向元华认为,景德镇的吸引力更在于它的包容性与创造力。“只要你带着想法来,从拉坯、利坯到施釉、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能找到专业匠人相助。”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玩泥巴释放创意,将思想、审美与情绪融入器物,让陶瓷成为疗愈心灵、寄托情感的载体。

不丢传统、敢破边界,瓷都未来这样走

“创新不是无根之木,必须扎根于传统的文化根脉与技艺传承。”向元华认为,创新不能脱离传统,而是要在继承经典、练好内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需求与现代审美。“就像跳芭蕾舞需要遵循标准,陶瓷创新也要有规矩,要把老祖宗的工匠精神传承好,再结合当代生活场景进行创作。”

彭中天则提出了创新的关键路径。“景德镇目前传承有余,创新不足,要重新站回世界瓷业的中心,必须掌握话语权与定价权。”他点明,景德镇的工匠擅长动手但疏于研究,对自身历史文化、外销瓷史等领域的研究亟待加强,只有研究透彻才能拥有行业话语权;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改变“制造在景德镇、定价在海外”的现状。

在两位看来,创新不仅限于陶瓷本身,更在于产业融合与生活方式的拓展。彭中天提出“1+N”的发展战略,即在坚守陶瓷核心产业的同时,推动陶瓷与旅游、茶、戏曲等元素融合,甚至借力航空产业等新兴领域,拓展发展空间。“陶瓷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让它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喝咖啡的杯子还是装饰家居的摆件,都能体现陶瓷的美学价值。”

向元华透露,御窑元华堂未来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材料、工艺上寻求突破,同时融入世界文化元素,让御窑陶瓷既能承载传统,又能被当代人喜爱。彭中天则聚焦数字经济,提出要加强陶瓷数字版权的保护与转化,让传统陶瓷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特稿)

【责任编辑:郑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