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网中国瓷专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德理:以“神话”破圈,用薄胎瓷艺焕新德化白瓷文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中国网中国瓷专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德理:以“神话”破圈,用薄胎瓷艺焕新德化白瓷文脉

2025-11-11 10:31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0月30日至11月2日,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期间,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连德理携其爆款作品《神话》做客中国网中国瓷直播间。这位深耕陶瓷领域近40年的手艺人,用一把瓷土、一双巧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铸就了30亿流量的文化IP,让德化白瓷的温润之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农村少年到陶瓷匠人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谈及与陶瓷的渊源,连德理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出生于德化县杨梅乡偏远农村的他,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便考入当地职业中专的陶瓷班,17岁的少年从此与瓷土结下不解之缘。

“我想靠一门手艺走出农村。”带着这样的初心,连德理在求学期间格外刻苦。当同学们周末出游时,他始终坚守在教室钻研雕塑技艺。两年后,他进入爱德华陶瓷厂当学徒,从瓷土配方、坯体制作到烧窑打磨、车间管理,十年间完整掌握了陶瓷生产的全流程。“学校学的是理论,工厂里才真正摸透了陶瓷的‘脾气’,这十年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光。”连德理说,正是这段一线历练,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底,积累了足够经验的连德理开启创业之路。起初,他的工作室以承接定制样品为主,不同客户的多元需求,让他在风格打磨中不断积累,为后续的自主创新埋下伏笔。

“神话”诞生: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传统工艺不能只守不创,要让年轻人喜欢,作品才有生命力。”连德理的爆款作品《神话》,正是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的完美融合。这款以电影《神话》中玉漱公主为原型的作品,远看如纱、近看是瓷,凭借极致的薄胎工艺和灵动造型,斩获30亿网络浏览量,更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谈及创作契机,连德理笑着回忆:“是儿子给我出的‘命题作文’。”深知90后、00后将成为消费主力,他主动向儿子请教年轻人的审美偏好,最终采纳了以《神话》为主题的创作建议。为了贴合当代审美,作品采用8头身比例,拉长腿部线条,塑造出高挑纤瘦的骨感造型,搭配尖下巴、高鼻梁的面部设计,精准契合了当下的审美趋势。

背后的工艺更是巧夺天工。作品最薄处仅0.2毫米,薄纱质感与发丝细节全靠手工搓制、拼接而成。“一根发丝没接好,整组就要重来。”连德理介绍,这件作品由他与妻子默契配合完成,两人以瓷结缘,三十余年携手攻关,在恒温保湿的创作空间里,不间断地完成每一个精细工序。

《神话》从原料选取上,以高岭土、长石、石英为核心的配方,先把原料打成多边形颗粒,增强瓷土的韧性;除铁环节靠高科技把杂质清得干干净净,保证瓷土洁白得没有一丝瑕疵;烧窑时用微电脑控制温度曲线,在 1350℃左右的临界温度里精准烧制。即便如此,十几件坯体里,也难挑出一件完美的成品。瓷塑的底座融入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和古城墙的元素,既透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又藏着“镇守四方、家国安宁”的美好寓意。

立足传统,让德化白瓷走向世界

德化制瓷的历史至今已有3700多年,从古代的“猪油白”“孩儿红”到如今的“冰种瓷”,一代代手艺人的创新让这份技艺不断焕发新生。作为传承人,连德理始终坚守“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脱离文化根脉”的原则。他的作品多以女性形象为核心,从《神话》到穆桂英系列、大爱系列,既展现婀娜多姿的古典美,又融入当代艺术表达,“把美做精做细,比传统佛像创作更具挑战,也更能打动人心”。

传承手艺时,他延续了“师带徒”的老传统,却不墨守成规。“要观察徒弟的特长和喜好,因材施教。”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传承人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真正把技艺传承下去。如今,他毫无保留地将配方、工艺传授给徒弟,让德化白瓷的匠心精神代代相传。

谈及德化白瓷的国际化发展,连德理充满自豪。“要让中国白走向世界,既要坚守传统工艺,也要拥抱现代科技。”连德理介绍,如今除铁化验、恒温创作、电窑烧制等高科技手段已融入陶瓷生产,既提升了作品品质,也让传统技艺更具生命力。

作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白瓷已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洋工艺品、茶具餐具、艺术瓷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带动十几万人口就业,出口量占产业总量的80%。

部分图片来源: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胡润全球陶瓷榜

(特稿)

【责任编辑:郑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