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瓷专访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正平:以匠心守醴陵瓷韵 以创新赋五彩新生

10月30日至11月2日,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期间,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正平受邀做客中国网中国瓷直播间,从从业历程、工艺创新到传承展望,全方位解读醴陵瓷的独特魅力,让观众透过屏幕感受到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的新生力量。

三十余载与釉下五彩的不解之缘
“1993年从学校毕业,我就进入群力瓷厂,从釉下五彩的彩绘、设计学起,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工序干,一步步走到今天。”谈及与陶瓷艺术的结缘,张正平的话语中满是对这份事业的坚守。
如今,他已在陶瓷领域深耕32年,生活的大部分时光都与瓷土、颜料、窑火相伴。
在旁人眼中略显枯燥的陶瓷创作,对张正平而言却是“必须专心专一的事业”。他坦言,刚入行时,不仅工资待遇低,手工制瓷的重复性工序更需要耐住性子——“干我们这行,最核心的就是坚持,要一心一意扑在上面,把陶瓷当成终身事业去打磨,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作品。”这份坚守,让他从一名普通的陶瓷工人,成长为兼具技艺与思想的陶瓷艺术大师。
让醴陵瓷在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直播间内,张正平带来的“柿柿如意”茶具套组与梅兰竹菊玲珑茶杯,成为展现醴陵瓷工艺突破的“活样本”。谈及这些作品,他如数家珍,将工艺细节与设计巧思娓娓道来。
“醴陵瓷的特点是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釉下五彩的颜色原本以五种为主,如今我们通过研发,已经能呈现丰富多样的色彩。”张正平指着“柿柿如意”茶具介绍,这套作品最亮眼的突破在于高温色釉的应用——尤其是橘红色釉,是团队去年耗时半年研发的成果。初期,色釉烧制常出现缩釉、剥釉问题,团队联合高校专家反复试验,才最终实现高温色釉与釉下五彩的“完美融合”。

而茶具上的柿子图案,采用的是醴陵釉下五彩经典的“勾线分水”技法:先以特制油墨勾勒轮廓,再用毛笔蘸取颜料反复分水,“一个柿子的颜色要分两三遍才能做出层次感,一天下来也就能完成几件作品”。更巧的是,作品暗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传统文化逻辑——从单个柿子到三个柿子的连贯设计,寄托“事事如意、好事不断”的美好寓意,杯身还融入描金工艺,既显淡雅又添华贵。
另一组梅兰竹菊玲珑茶杯,则打破了醴陵瓷“无玲珑”的传统。“以前只有其他产区做玲珑工艺,我们这次联合厂家创新,在茶杯上根据梅花、竹叶图案打孔,透光后能看到灵动的光影效果。”张正平现场展示透光效果:灯光透过玲珑孔,杯身的梅兰竹菊纹样仿佛被赋予生命,搭配杯盖的太湖石与白金装饰,既保留“四大君子”的传统意蕴,又融入现代审美,“消费者很喜欢这种‘强强联合’的创新,让釉下五彩有了不一样的光泽”。

这些作品从拉坯到成型均为纯手工制作,烧制成品率仅60%-70%。“陶瓷是‘窑火的艺术’,像这样的杯型要先扣烧,再施釉重烧,每一步都不能出错,稍有不慎就是‘遗憾之作’。”张正平的话,道出了手工制瓷的匠心与不易。
让醴陵瓷“走进千家万户”的实践
“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也不是丢根。”谈及醴陵瓷的发展,张正平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他看来,传承的核心是守住醴陵釉下五彩的“根”——“勾线分水是我们最关键的技法,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必须牢牢掌握”;而创新,则要贴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变化。
为了让釉下五彩“走进千家万户”,张正平团队会提前做市场调研,倾听消费者需求。“现在人们喜欢简约、现代的风格,我们就从设计和研发入手,减少繁复的满花装饰,让作品更适配日常使用,同时控制成本,让更多人能消费得起陶瓷艺术。”他透露,目前团队还在突破手工制瓷“流程慢、时效长”的瓶颈,从颜料配方、分水技法上持续优化,力求平衡艺术性与实用性。
培养非遗传承人,是张正平眼中“传承的另一种方式”。他所在的醴陵尚方窑设有交流平台,常与院校合作开展培训,邀请学生近距离学习釉下五彩工艺。“年轻人思维活跃,他们能给传统工艺带来新想法,我们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这是双向成长。”在他看来,青年力量的加入,能让醴陵瓷更具现代气息,实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让醴陵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对于醴陵瓷的核心竞争力,张正平有着清晰的认知:“醴陵瓷品类丰富,有电磁、石瓷,更有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这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色,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
谈及未来3-5年的规划,他的眼中满是期待:“我们要把玲珑工艺做得更透彻,现在正在研发‘彩色玲珑’,不用借助外部灯光,就能让玲珑孔折射出不同颜色,这会是醴陵瓷的又一个突破。”
在国际交流方面,张正平也有着自己的思考:“醴陵釉下五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宣传和交流还不够。未来我们要抓住更多展会、交流机会,让醴陵瓷走出国门,和世界陶瓷文化碰撞融合,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陶瓷的魅力。”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