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瓷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烈汉:深耕陶瓷四十载 守正创新传文脉

10月30日至11月2日,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做客中国网中国瓷直播间,以一场深度对话,娓娓道来他四十余载与陶瓷相伴的坚守、突破与展望。

入陶途:一次考场结缘的“命运转向”
谈及与陶瓷的缘起,陈烈汉的回忆回到了43年前的江西省美术联考。彼时,他的目标是报考江西师范学院,追随父母的脚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南昌的复试现场。
“当时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肖颜琴老师在考场看到我的素描作品,主动问我愿不愿意到陶瓷学院读书。”正是这句邀约,让陈烈汉从此踏入陶瓷艺术的殿堂。“现在想来,那次偶然的认可,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更让我与‘土与火的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陈烈汉留校任教3年,后又于199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专业比较全面的陶瓷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既懂传统陶瓷工艺,又通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装饰,更具备跨领域的艺术视野。
创精品:一次非遗融合的“丝路叙事”
访谈现场,陈烈汉带来的新作“丝路”系列茶具与咖啡具,成为全场焦点。这套尚未完全面世、仅作为礼物参与重大活动的作品,是他与北京工艺美术大师毕红跨界合作的结晶,将国家级非遗“京绣”与陶瓷工艺巧妙融合。
“毕红老师的京绣作品《披风》曾获‘工美杯’金奖,我们希望将这份非遗之美转化为老百姓能用、爱用的日用艺术品。”陈烈汉介绍,创作过程历经数月打磨:从提取京绣中的牡丹纹、蝴蝶纹进行电脑重组设计,到反复调整茶壶造型(仅壶嘴就修改一个多月,解决出水弧度问题);从首次烧制花纸颜色过淡、针眼不清晰,到重新调色(向紫色暖调靠拢)、优化丝网精度,最终让京绣的“针脚感”在陶瓷花面上清晰呈现。

更具深意的是作品的命名——“丝路”二字,源自陶瓷、丝绸(京绣)、茶叶三大古代丝绸之路核心商品的关联。“这套茶具用骨质瓷制作,透光性好,搭配手工描绘的金水祥云纹,既保留了非遗的细腻,又符合现代审美。”陈烈汉透露,“丝路”系列将限量发行500套,旨在实现“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生活化”,让非遗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鉴陶艺:一套“四维一体”的鉴赏逻辑
面对直播间观众“如何鉴赏陶瓷艺术作品”的疑问,陈烈汉分享了自己总结的“四维鉴赏法”,为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引:
一看造型:“好的造型,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能直观给人美的享受,符合大众对‘韵律感’的天然感知。”无论是景德镇的雕塑瓷、龙泉的刻花瓷,还是宜兴的紫砂壶,造型是否好看是艺术水准的标准。
二看装饰:“工艺要精细,风格要高雅,避免‘大红大绿’的俗艳。”陈烈汉以“丝路”系列为例,京绣纹样的清晰还原、紫蓝金的色调搭配,既体现工艺难度,又传递出典雅气质。
三看个人风格:“韩美林的作品、王锡良的瓷画、顾景舟的紫砂壶,一看便知是谁的作品。”他强调,鲜明的个人风格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是收藏价值的重要体现。
四看时代特征:“好的作品要能让后人一眼认出‘这是21世纪的作品’,而非复刻古代。”在陈烈汉看来,有时代印记的作品,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的文化坐标,这正是“高精尖”陶瓷艺术的核心特质。
育人才:一种“因材施教”的跨学科思维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陈烈汉还是北京城市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人才培养中,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尤其注重挖掘跨学科背景学生的潜力。
“我的学生里,有学建筑的、学视觉传达的、学雕塑的,他们的本科基础不是‘短板’,而是‘特色’。”陈烈汉举例,学建筑的学生可将建筑形态、空间设计融入陶艺创作;学视觉传达的学生能运用平面构成、立体切割手法创新陶瓷造型;学雕塑的学生则能轻松驾驭陶瓷的立体塑造。“之前有位学视觉传达的研究生,用‘切割、镂空、穿插、组合’的手法创作陶艺,作品屡屡获奖,这就是跨学科融合的案例。”
他认为,陶瓷艺术的未来,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既懂传统工艺,又通现代设计,还要掌握高科技智能技术,更能打破学科边界,让陶瓷与建筑、服装、新媒体等领域碰撞出新火花。
促创新:一场“智能赋能”的工艺革命
谈及陶瓷产业的未来,陈烈汉特别提到“智能设计”的重要性。近期在景德镇开发马年陶瓷礼品时,他亲身体验了3D扫描、AI设计、3D打印带来的变革:“先手工做泥模,再用3D扫描导入电脑修改,比传统翻模效率高得多;3D打印还能实现手工难以完成的复杂造型,为陶瓷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
但他同时强调,数字技术始终是“工具”,而非“替代者”。“智能设计能帮我们实现想法,但设计灵感的来源,灵感的实物化,永远依赖人的大脑和双手。”陈烈汉提醒行业从业者,要主动拥抱新技术,“传统陶瓷企业不能闭关自守,要学会用AI做产品设计、用3D打印做样品,让高科技为传统工艺‘赋能’,而非‘消解’手工的温度。”
拓国际:一条“两条腿走路”的出海路径
拥有26年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经历的陈烈汉,对陶瓷“走出去”有着深刻的实践认知。他曾连续两年担任中国工艺联合交易团广交会秘书长,组织全国陶瓷企业参展;曾经带队参加德国法兰克福消费品展、美国消费品展等国际展会,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
“陶瓷出海,首先要‘敢想’,再要‘会做’。”陈烈汉分享,今年龙泉青瓷企业重新回归广交会,就是很好的信号——“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企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更要勇敢开拓国际市场。”
他以今年9月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办的“中马非遗精品展”为例,中国陶瓷(紫砂、景德镇瓷、龙泉青瓷等)占展品总量的30%,展会后展品还被移至吉隆坡继续展出,“当地观众对中国陶瓷的喜爱,证明我们的工艺有国际竞争力。但出海不能盲目,要先做市场调研,了解国外流行趋势——比如国外企业常请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做陶瓷画面设计,每年更新花纸纹样,这值得我们学习。”
他特别提到潮州四通、山东银凤等企业的成功案例:“这些企业为国外知名品牌代工,证明中国陶瓷的质量已获国际认可。下一步,我们要从‘代工’走向‘创牌’,让‘中国陶瓷’成为世界认可的自主品牌。”
守初心:一份“水深火热”的热爱坚守
从景德镇到龙泉,从高校讲台到国际展会,43年的陶瓷生涯中,陈烈汉始终以“爱好、目标、坚持”为动力。“我对陶瓷的热爱,从踏入陶瓷学院那一刻就扎了根——泥巴经过手的温度、窑火的淬炼,能变成‘有温度的艺术品’,这种魔力让我着迷。”
他笑称陶瓷行业是“水深火热”的事业:“双手每天与泥水打交道,夏天窑炉房温度超过50℃,早年在龙泉的工作室简陋到‘窑炉房与工作室在同一空间’,连空调都装不了。但正是这份‘苦’,让我更懂陶瓷的珍贵。”
谈及未来,陈烈汉直言自己仍是“中年艺术家”,还有很多探索空间:“我想接触更多产区、更多材料,创作有21世纪风格、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把陶瓷做精、做细、做活,‘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他始终记得老师的嘱托——“站在更高的高度,做陶瓷文化的‘传教士’,把各产区的长处传播出去,让中国陶瓷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