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网中国瓷专访斯达高瓷艺董事长詹培明:以科学为刃、以创新为笔 绘筑陶瓷标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网中国瓷专访斯达高瓷艺董事长詹培明:以科学为刃、以创新为笔 绘筑陶瓷标杆

2025-11-04 15:39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0月30日至11月2日,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场汇聚全国陶瓷工业精英、艺术家与理论家的行业盛会,成为展现中国陶瓷守正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期间,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艺师詹培明做客中国网中国瓷直播间,分享他近60年深耕陶瓷领域的坚守与创新,揭秘“深派瓷艺”从理念到实践的突破之路。

从“经验陶瓷”到“科学陶瓷”的转身

“我在陶瓷行业做了将近60年,在深圳创办斯达高35年,这35年占了我一辈子的一半,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发展历程。”访谈伊始,詹培明的话语中满是对陶瓷事业的执着与对时代机遇的感恩。

詹培明出身潮州彩瓷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行业大家,这让他自幼便在陶瓷氛围中成长。“小时候看到的陶瓷生产很落后,泥沙到瓷泥的过程全凭经验,原始又低效。”他回忆道。上世纪六十年代,詹培明前往香港父亲的产业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打开了“科学做陶瓷”的视野——“国外陶瓷的材料科学让我十分仰慕,那时我就认定,必须用科学态度攻克材料技术,才能做出高质量陶瓷。”

这份认知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1985年,他主动进修当时世界领先的英国科图泰丝网印刷技术,最终成为“网印特印大工匠”。“传统十板印刷的花纸没有延展性,一拉就裂,曲面器物根本贴不上。”詹培明坦言,攻克丝网印刷技术后,他将其引入国内,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痛点,更推动中国陶瓷印刷技术跻身国际水平,“现在国内丝网印刷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能贡献一份力量,很自豪。”

开创“深派瓷艺”,斩获国际认可

为何选择在并非传统瓷区的深圳开辟陶瓷之路?面对主持人香凝的提问,詹培明给出了清晰的答案:“1992年定址深圳,我看中的是这座新兴城市能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英才、材料、信息与科技。陶瓷的原料本就来自四面八方,深圳的开放与包容,正是打造‘深派瓷艺’的最佳土壤。”

在詹培明眼中,“深派瓷艺”绝非简单的地域标签,而是“与时俱进的高质量,以国际标准为目标,代表中国陶瓷新地标的世界级愿景”。为实现这一愿景,他坚持“不求大只求精”的理念,将斯达高的核心精力聚焦于造型设计、装饰工艺与质量把控,而非“全产业链覆盖”:“很多瓷厂想自己做泥、做釉、做包装,分散了精力。我们只做自己最擅长的——选全球最好的材料,攻最精的设计,烧最严的品质,再通过合作整合优势资源,这才是深派瓷艺的魂。”

这份专注换来了丰硕成果:斯达高不仅成为人民大会堂用瓷供应商,还拿下迪士尼、荷兰梵高博物馆、英国宾利集团等国际品牌的授权合作;拥有67项专利,斩获SGIA金像奖八连冠,更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出口免验企业”,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经得起美国加州最严格的无铅环保标准检验。“我们的颜料重金属含量从过去的6000mg降到现在的600mg,烧制后几乎无残留,用家完全可以放心。”詹培明的话语掷地有声。

从“天图”到宾利合作款,解锁陶瓷新美学

访谈中,詹培明向观众展示了斯达高的两款代表性作品,让“深派瓷艺”的创新具象化。

在访谈现场展示“天图”的陶瓷套组

一款是名为“天图”的陶瓷套组,其设计灵感源自詹培明在肯尼亚的摄影作品——直升机掠过麦加迪湖时,火烈鸟在正午高温下湖水形成的彩色薄冰背景中飞行,宛如“大自然的泼墨画”。“我每年会花两三个月在世界各地寻找‘野趣美’,把摄影作品转化为陶瓷装饰,既独一无二,又没有版权争议。”詹培明介绍,“天图”套组的壶身采用火山造型,内可收纳4个茶杯,倒置后还能作为托盘,“工业设计要兼顾造型、装饰与功用,这样才会受大家喜欢”。这款作品不仅斩获行业“特佳奖”与“奥斯卡奖”,更成为“摄影与瓷艺有机融合”的典范。

在访谈现场展示英国宾利合作款陶瓷

另一款则是即将于2025年底推出的英国宾利合作款陶瓷。“我们用了英国国旗的红白蓝主色调,把宾利2025年最新飞翼logo,做成写实的红绳翅膀造型。”詹培明特别提到其中的红色颜料,“传统锡红与金红无法融合,我们用无铅颜料调出了不飘、不暗、不带紫的正红,和宾利标志色高度契合。”作品磨砂哑光的质感与现代科技感的器型,既彰显宾利的华贵,又蕴含东方设计的雅致,在博览会上一经展出便备受追捧。

从个人毕生耕耘到行业薪火相传

近60年与陶瓷相伴,詹培明从未有过倦怠。“我对陶瓷的理解,就是化学性与物理性的结合——中学学到的理化知识,用到陶瓷制作里,能解决太多疑难。用科学态度做陶瓷,绝对不会走弯路。”他说,这份“乐在其中”的热爱,是他持续创新的动力。

对于年轻一代陶瓷从业者,詹培明充满信心:“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聪明,能从手机、电脑上获取10倍、100倍的资料,只要认真钻研,很快就能学以致用。”而谈及中国陶瓷的未来,他认为“改革开放给了中国陶瓷新希望,现在正是淘汰赛,用科学态度做精品,中国陶瓷一定能迎来新的尖峰时刻”。

如今,詹培明不仅经营着斯达高,还在深圳市创办了私人摄影艺术馆,让摄影与瓷艺在文化层面深度交融。“我一辈子就想把陶瓷做精、做强、再做强。期待中国陶瓷能不断追求高精尖,让世界看到中国陶瓷的新高度。”

(特稿)

【责任编辑:郑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