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专访著名陶瓷艺术家、陶瓷文化学者舒惠学:解码景德镇千年瓷都的文化基因
在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著名陶瓷艺术家、陶瓷文化学者舒惠学做客中国网中国瓷直播间。他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鲜活的实践感悟,为观众揭开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深层密码,探讨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舒惠学做客中国网中国瓷直播间,接受主持人香凝专访
何以景德镇?答案深藏在千年的文化基因里
“景德镇的魅力,本质是文化的魅力。”谈及瓷都吸引全球目光的核心原因,舒惠学开门见山。作为1982年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的“千年瓷都”光环背后,是文化的深度滋养。他指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核,一方面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与造物的深厚情怀。
追溯陶瓷文化的源头,舒惠学提出了独特见解:“中国陶瓷文化的诞生,离不开玉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双重滋养。”东汉时期玉文化达至顶峰,而道家炼丹术则为制瓷工艺提供了关键启发,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融合,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将陶发展为瓷的国家。他强调,理解景德镇陶瓷,必须先读懂其文化构架——一个由文化形态、个性特征、指导思想构成的“同心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善”是贯穿始终的精神脉络。“景德镇人以善为本、推己及人,千年前就完成了人才的原始积累。”舒惠学解释,正是这种包容的人文情怀,吸引了天下工匠汇聚于此,为青白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从千年官窑史到542年明清御窑史,从民窑巧妙转化御窑技术到形成完整的手工制瓷体系,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始终遵循着文化驱动的必然逻辑。

匠心如诗,解读景德镇气质的三个关键词
谈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个性特征,舒惠学总结为三个核心维度。其一,建立在“善”之上的包容开放。唐末以来,躲避战乱的北方窑工在此扎根,如今3万多“景漂”和数千名“洋景漂”慕名而来,印证了景德镇文化的强大向心力。“这里是工匠躲避战乱的诺亚方舟,是事业的再生地,更是精神家园。”他这样形容这座移民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造器为人用,是景德镇制瓷的核心理念。”舒惠学表示,从满足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实用需求,到追求手感、汤色、口感的细节打磨,景德镇瓷器以“好用”为底色,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道工序。这种特质让来过景德镇的人被人文魅力打动,未曾抵达的人则为器物之美倾心。
其三,根植于“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舒惠学以釉里红和玲珑瓷的诞生为例,讲述了景德镇工匠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创新故事。“他们不仅专心用心,更穷尽事理研究,将宋明理学的智慧融入制瓷实践。”他强调,景德镇的工匠精神是“道术相济”的,既坚守手工技艺的温度,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瓷器上达天意、下接地气、中通人气”,正是这种精神让陶瓷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文化载体。

为景德镇正名:这里不止有仿古,更有生生不息的创造
作为《被误读的景德镇》一书的作者,舒惠学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希望以客观真实的视角,让大众摆脱对景德镇的片面认知。“很多人认为景德镇只做仿古瓷,这是对其传统精神的误解。”他指出,景德镇的传统精神核心是“创造”,从青白瓷、青花瓷到粉彩、玲珑瓷,千年来始终保持着连续性的差异化创新。
“仿古只是学习古人的手段,绝非目的。”舒惠学强调,陶瓷艺术既要坚守传统根基,更要融入时代属性,实现“传统加现代”的融合——让外国人看了“很中国”,中国人看了“很现代”。他引用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理念,呼吁从业者“守正创新、追魂还魂”,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满足当代人的审美与需求。
对于研究中的难点,舒惠学表示,他始终坚持将陶瓷文化置于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考察,从地缘文化和民间文化切入,挖掘陶瓷背后的思想内涵。“陶瓷是中国文化最可靠的历史记忆,统治者的需求、百姓的生活都凝结在其中。”他以新中国国宴用瓷的诞生为例,印证了景德镇集天下制瓷工艺之大成的实力。

让千年窑火燃向未来:陶瓷文化的守正与开新
谈及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舒惠学认为需要“情怀、科学方法与全球视野”三者兼备。他对年轻一代充满期待:“现在的90后、00后对中国文化的回归热情远超前辈,他们对陶瓷文化的理解更具深度。”对于初入行业的年轻人,他建议先找到生存的切入点,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了解陶瓷文化的内核,同时多读书、多思考,实现自我成长。
在创新路径上,舒惠学提出三大方向:挖掘传统中适合当代的技艺与要素;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材质、新手段、新品类;明确服务对象,打造差异化、高性价比、具有唯一性的产品。“要借鉴现代化的产业分工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生态。”他认为,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谈及讲好中国陶瓷故事的关键,舒惠学强调要聚焦“人”的故事:“千年守望,百代相传,正是无数能工巧匠的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景德镇。”他表示,景德镇早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中国陶瓷的集体符号和世界陶瓷的交流平台,未来需要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智慧,让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