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乾隆爷的“写实手办”有多绝?这只瓷海螺能“听海”,连螃蟹都能以假乱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乾隆爷的“写实手办”有多绝?这只瓷海螺能“听海”,连螃蟹都能以假乱真!

2025-09-08 10:20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逛博物馆时,你有没有过“认错东西”的经历?比如在河南博物院看到一只海螺,凑近一看才发现,这居然是只瓷做的!

image.png

它就是清乾隆仿海螺像生瓷杯,高不过5.6厘米,口径刚超6厘米,1952年从开封被收购。

可别小瞧这只“小海螺”,它藏着古人最顶级的“模仿术”:螺尖微微凸起,五层螺旋纹整整齐齐,连贝壳上的细沟和螺肋都复刻得丝毫不差;口部是不规则的椭圆,像刚被人挖走螺肉,贴在耳边晃一晃,居然还能听到类似海浪的嗡嗡声,比真海螺还多了几分巧思。

不只是海螺!乾隆的仿生瓷,把“菜市场”搬上了案头

要是乾隆爷有朋友圈,他的“仿生瓷收藏夹”绝对能刷屏。除了能“听海”的海螺,当时的工匠还把瓜果、鱼虾、走兽都“烧”成了瓷器,每一件都能骗过人眼。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只粉彩像生瓷果品盘,盘折沿、底平坦、圈足。盘心爬伏一只螃蟹,四周散落核桃、红枣、荔枝、荸荠、石榴、花生、莲子、瓜子、樱桃、菱角等。此件像生瓷果品盘仿生效果精湛,盘中诸果品不但酷似实物,而且都具有吉祥含义,如螃蟹寓意“一甲”,即科举殿试第一;荔枝树有“经四百余年犹能结实者”之说,象征长寿;核桃、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而枣、花生、瓜子等则寓意“早生贵子”。要是搁在桌上,保准有人想伸手抓一把尝尝。

image.png

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仿龙泉釉青瓷鸡薰,更绝!整只雄鸡昂首蹲伏,尾羽高耸,青釉透亮得像真羽毛。最妙的是它能“用”:鸡身和底座能拆开,底座里放香料,鸡嘴和尾巴的小孔就是出气孔,点燃香料后,烟气从鸡嘴慢慢飘出,又雅致又实用。

image.png

故宫博物院里还有只粉彩雕瓷鸭,高不到10厘米,却把鸭子的“小动作”抓得死死的:它昂首伏卧,嘴巴微微卷着,一只翅膀轻轻扬起,尾羽翘得老高,连羽毛的层次感都用雕刻和彩绘分出来——灰白的羽毛、黄澄澄的鸭蹼、黑亮的眼睛,活像下一秒就要扑棱着翅膀下水。

image.png

为啥乾隆时期的仿生瓷,能做到“以假乱真”?

能造出这么多“写实手办”,可不是工匠随手捏的,背后藏着多层“buff”:首先得有钱和闲。乾隆朝赶上“康乾盛世”,国家统一,经济富得流油,皇帝又特别爱瓷器——光御制诗就写了近两百首夸陶瓷,还专门从国库拨钱,“每年从淮安关留二万两给窑工”,要求就是“怎么精致怎么来”,不计成本地堆工艺。

image.png

其次得有技术大神。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堪称“陶瓷界的全能选手”:他懂工艺,能跟窑工一起研究釉料;还懂艺术,书画造诣极高。在他的管治下,景德镇窑把高温釉、低温釉、釉上彩、釉下彩玩出了花,连转心瓶这种“黑科技”都能造,烧个仿生瓷自然不在话下;

最后还沾了点“洋风”。康熙、乾隆时期,西方传教士带着西洋艺术品进宫廷,其中就有金属做的仿生器皿。西洋艺术讲究“写实”,跟中国传统的写意不一样,这给了工匠新灵感——他们学着用釉料模仿西洋画的明暗层次,让瓷螃蟹的螯更有立体感,瓷水果的色泽更接近真实。

不止好看,每只仿生瓷都藏着“吉祥密码”

古人造仿生瓷,不只是为了“好玩”,还把美好祝福藏在了造型里:红枣+花生+瓜子摆一起,是“早生贵子”;红枣+栗子,是“早立子”,盼着家族人丁兴旺;石榴要刻得“爆籽”,因为象征多子多福;桃的造型必是饱满圆润,代表长寿安康。

image.png

这些小小的瓷器,把老百姓对生活的期待,都烧进了陶土里。

如今再看这些乾隆仿生瓷,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它们没有皇家器物的“距离感”,反而像古人的“玩具”——可能是乾隆爷案头的摆件,闲时拿起来摸一摸;也可能是后宫娘娘们的赏玩,对着瓷水果聊聊天。

下次去博物馆,要是看到“瓜果鱼虾”,别着急下判断——说不定那就是一只藏了三百年巧思的仿生瓷,正等着跟你讲它的故事呢。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