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从御用品到“换城之宝”:建盏凭什么让宋人疯狂?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从御用品到“换城之宝”:建盏凭什么让宋人疯狂?

2025-09-04 12:15

来源:综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如此论述。这位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对建盏的偏爱不仅推动了宋代斗茶文化的风行,更让一种质朴无华的黑色茶盏成为千年美学的象征。

建盏源于福建南平建阳区,形似漏斗,口大足小,有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种经典器型。其色青黑,其胎厚重,古拙稳重中展现出非凡的艺术美感。在宋代,它不仅是皇室御用茶具,更是风靡全国的斗茶神器。

image.png

铁胎天成,宋徽宗与斗茶文化的推动

宋人斗茶成一时风尚。所谓斗茶,是用点茶的方式评判茶和茶汤的质量。斗茶者先要将茶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中,再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交融。

斗茶胜负取决于汤色和汤花。宋代茶色贵白,黑釉建盏能最大程度衬托茶色,便于观察汤色;建盏胎体厚重,保温性好,能使斗茶时茶沫持久不散。

image.png

宋徽宗不仅撰写《大观茶论》论述建盏之美,还亲自参与斗茶。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记载:“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澹月。”

image.png

窑变密码,兔毫、油滴与曜变的奥秘

建盏之美,在于其万千变化的釉色纹路,主要分为兔毫、油滴和曜变三种珍贵品种。

兔毫是建盏中最常见的斑纹,形似兔子身上的毫毛,其结晶物质主要为赤铁矿。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中描述:“紫玉瓯心,雪涛翻涌,兔毫斑然,真奇物也。”

image.png

油滴建盏的斑纹如同水面上漂浮的油滴,其结晶物质为铁的氧化物(磁铁矿)。油滴的形成可概括为浮萍机理——在接近1300℃的高温下,氧化铁分解成单价铁和氧气,气泡带着铁氧逸出釉面,富集到的单价铁浮在釉面上像浮萍般拼合成油滴斑纹。

曜变是建盏中无上神品,至今仍是陶瓷界未解之谜。曜变斑纹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日本称之为“碗中宇宙”。

供御进琖,宋代建窑的盛况与辉煌

在宋代,建窑烧造规模空前,后井村、池中村一带窑炉多依山而建,形如巨龙斜卧,窑火日夜不熄。

烧制的建盏底部常见“供御”“进琖”刻款,表明其为皇室贡品。

建盏烧制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 13道工序。其釉料含铁量高,一次上釉,一次烧成。

image.png

碗中宇宙,三件曜变建盏的东传之旅

南宋末年,建盏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潮,沿“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日本僧侣从浙江天目山带回建盏,称之为“天目茶碗”。

现存于世的有三件完整宋代曜变天目盏,被日本收藏并列为国宝。其中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曜变建盏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盏”,大正年间,三菱集团第二任社长岩崎弥之助购下此盏,所费资财在当时可购置1500套别墅。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