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黄白绿!唐三彩褐蓝黑紫交织,演绎唐代“色彩艺术的盛宴”
唐三彩虽名为“三彩”,实则是多彩之意,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色彩,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密不可分。唐三彩的釉料中以氧化铅作为熔剂,用以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唐三彩中氧化铅的含量比较高,因此釉面肥厚光亮,而且各种金属氧化物都处于较好的熔融状态,并相互流淌混合形成了斑驳灿烂的状态。
着色剂方面,唐三彩使用了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呈色剂。铜元素呈现出绿色,铁元素呈现褐红色和黄、白、黑色调,而钴和锰的加入则让唐三彩的色彩更加丰富。其中最珍贵的是蓝色釉,使用的是从波斯进口的钴料7。这种钴料通过丝绸之路从中西亚输入唐朝,使得三彩中的蓝色釉有了“三彩贵蓝”之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甚至是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国际模仿,东亚风潮
唐三彩的艺术风格沿着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在东亚各国引发了仿制热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三彩艺术。日本奈良三彩主要用于寺庙供奉,在造型方面吸收了须惠器的一些特点,没有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更不会作为建筑构件,而是多为塔、腰鼓、瓶、钵、碗、盘和藏骨罐等。奈良三彩的纹饰较为单调,多使用色泽浓厚的绿釉,这可能是为了掩盖胎体表面泛红的不足。奈良三彩是由在中国学习的工匠将唐三彩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包括釉药的成分比例及配釉的方法等等带回日本后烧制的。朝鲜新罗三彩在釉色和造型方面均受到了中国青瓷技术和三彩釉陶技术的影响。新罗三彩与唐三彩在釉色和烧成方法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罗三彩的施釉方式是满釉,而唐三彩则是足底局部不施釉。新罗三彩并不是量产的瓷器,而是为了满足特定阶层的使用需要而制作的高级瓷器。与中国的三彩罐不同,新罗三彩罐多用来盛放僧人火葬后的骨灰。
粟特商人,艺术赞助
近年来考古发现揭示了唐三彩与在唐外国人的密切关系。2023年,考古人员在西安西咸新区发现了一座唐代壁画墓,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康比比或为粟特人,葬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墓室东壁的乐舞场景清新悠闲,各人物间的排布错落有致,正中欣赏乐舞的胡人女性形象极有可能为墓主人,在以往的唐墓壁画中少见。
出土随葬品43件(组),主要以彩绘陶俑为主,其中天王俑脚踏5只小鬼,造型复杂,胡人俑肌肉紧绷,齿舌毕现,堪称精品。粟特人是中世纪中亚地区的商业民族,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同时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这些在唐朝定居的外国人似乎特别喜欢唐三彩,不仅使用它们,还可能参与了它们的生产和贸易。
明器为主,日用为辅
唐三彩虽然精美,但主要见于墓葬,在日常生活中却相对罕见。这种现象与唐三彩的功能和材质特性有关。唐三彩是唐代盛行厚葬制度的产物。洛阳作为唐代东都,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与陕西西安一样也是集中出土唐三彩的地区。从考古发现看,洛阳唐三彩不仅出土于墓葬,还见于唐代东都皇城、城市居住遗址和陶窑遗址中。
由此表明,唐三彩中的大件动物、人物俑类器和模型明器是墓葬中的随葬品,而大量生活用器除部分用于随葬外,还被日常生活所使用。唐三彩的胎体质地较为松软,吸水性强,不如瓷器那样适合作为日常饮食器皿。加上其铅含量较高,可能不适合接触食物。因此,唐三彩主要作为明器和装饰品使用,而非日常实用器。
现代传承,技艺复兴
唐三彩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唐代,工匠们聚集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一带,砍柴伐木、投窑点火。今天,位于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的南石山村以生产唐三彩而闻名。村头的三彩主题公园和街道两侧,农家小院的屋脊和门楼上,到处摆放着唐三彩,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随着时代的进步,烧制唐三彩的窑炉从柴火窑逐步变为煤窑、气窑、电窑,燃料也从松柴发展到化石能源、清洁能源,传承中蕴含着创新。
如今的南石山村集制作、销售、研学为一体,汇聚了专业烧制艺人1600余人、文化企业81家。当地积极推动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馆、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唐三彩文化研学所等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