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瓷器:如何用千年窑火温暖全球餐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中国瓷器:如何用千年窑火温暖全球餐桌

2025-08-12 11:3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巴黎街头的奢侈品买手店,一套德国唯宝骨瓷咖啡杯售价399欧元,标签上骄傲地印着“德国精工”;而在中国景德镇的仓库,同样品质的贴牌骨瓷杯只能以9.9美元的价格被成箱运往海外,中国供应商的利润不足1美元。

image.png

当法国总统马克龙用派陶瓷具招待贵宾时,很少有人知道那套“有派头”的瓷器来自潮州青花瓷的非遗传承企业。而缅甸总统府定制的汉青陶瓷、博鳌论坛惊艳四座的永丰源“先生瓷”,这些闪耀时刻如同流星划过,都未能点燃中国瓷器品牌的璀璨星河。

作为瓷器的母国,我们手握千年窑火淬炼的精湛技艺与庞大产能,却在全球品牌殿堂中身影模糊,常常被定位在价值链的底端。这份落差,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品牌之困:名瓷光环下的现实挑战

据中经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日用陶瓷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日用陶瓷的年产量雄踞全球70%,但提起家喻户晓的中国餐具品牌,那份名单依然简短得令人感慨:国瓷永丰源曾以“大运龙回全家福”创下60万天价,但其日常餐具体系依然在千元级探索;派陶瓷具以其52%骨粉含量达到欧洲品质标准,却尚未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清晰印记;汉青陶瓷专供外交场合,年产高端骨瓷逾200万件并销往全球20余国,但大众认知度仍有待提升;斯达高瓷艺虽借敦煌系列崭露头角,其中国风产品的销售占比仍不足四分之一。

image.png

深厚的积淀与现实的困境并存,核心在于“有物无名”——品牌的缺失。它的代价是多维度的:

价值锁定:中国陶瓷出口均价约为进口瓷器的1/5,代工模式让丰厚利润(约90%)流向了品牌持有方;文化声量不足:德化白瓷曾被欧洲尊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但当下西方消费者往往熟知法国利摩日、英国骨瓷,但对德化的认识却相对有限;文化认同偏差:景德镇的精品手绘青花器物价值不菲,而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瓷器有时仍不得不依赖于直播间里“王婆卖瓜”式的吆喝......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瓷器品牌发展生态的畸形化以及价值产业链条的断裂。

困局的真相:生态与价值的断层

中国瓷器品牌的发展正遭遇一个深层次的困局,其核心在于生态体系与品牌价值创造之间出现了显著断层。这一挑战具体表现在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首要的困境是国家层面品牌背书的缺失。相较于“Swiss Made”这样具有全球认知度和价值保障的国家标识,或是日本“Cool Japan”这样系统性的文化输出平台,中国瓷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国家品牌形象和价值认证体系。虽然像红叶陶瓷、永丰源、楠宋瓷业、华光国瓷等品牌在承接国宴等重要场合中展现了实力,但这部分荣光尚未能有效沉淀并转化为支撑整个行业的国家品牌资产。

image.png

其次,区域品牌资源呈现“孤岛化”现象。景德镇的匠心传承、德化瓷的温润“象牙白”、潮州庞大的产业规模、磁州窑独特的粗犷风格,这些都是极具价值的区域名片。然而,行政划分或地域观念形成的壁垒,常常阻碍了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它们未能拧成一股绳,共同构建起强大的“中国瓷器”这一整体的文化认同与品牌形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潮州作为拥有超过7000家陶瓷企业的“中国瓷都”,消费者往往只知其产地标签,却难以辨识和记住具体的本土品牌。

第三,企业层面则普遍面临品牌同质化严重和过度依赖代工路径的问题。“代工厂思维”影响深远,使得众多企业将重心过度放在生产工艺细节上,而对终端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和品牌体验感知迟钝。当用户越来越渴望通过器物承载情感、表达个性时,不少企业仍主要停留在强调物理品质的阶段,未能建立起与用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

第四,设计与文化表达上的代际隔阂不容忽视。部分设计要么停留在仿古或仿西的层面,要么是对传统纹样的简单重复,未能成功地将深厚的东方美学精髓转化为契合当代语境的设计语言。这与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生活仪式感、渴望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image.png

此外,企业在渠道策略与技术应用层面也面临显著挑战。一方面,对传统外贸展会和批发路径的长期依赖,导致其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DTC)的能力普遍薄弱,难以构建有效的自有用户池和精细化运营体系。另一方面,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如统一的数据中台)建设滞后,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对AI等前沿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其在利用新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仍显滞后。这种在渠道掌控力和技术应用上的双重缺陷,阻碍了品牌深化用户洞察、敏捷响应市场变化并创造差异化价值的能力。

这些挑战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瓷器品牌向上突破的复杂生态屏障。

多维破壁:构建中国瓷器品牌崛起的新生态

传统营销长期困在“产地-工艺-价格”的铁三角里,中国瓷器的破局,需要超越单一维度,彻底颠覆“卖泥胚思维”。这要求我们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性生态重构,让千年窑火不仅温暖餐桌,更点燃全球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向往。

重塑“China”的文化顶流地位,构建全球话语体系。把陶瓷文化打造成中国文化的顶流IP与东方美学代言人。

瓷器(china)是唯一以国名命名的伟大发明,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史。从丝绸之路到海上瓷路,青花、白瓷、彩绘承载的不仅是器物之美,更是东方的哲学意境、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世界艺术与文明进程。

在东方文化自信崛起的今天,瓷器理应再次担当文化输出的核心载体。它不仅是“器”,更是“道”,是东方美学“大道至简”、“天人合一”、“器以载道”理念的完美结晶。其温润如玉的质感、含蓄典雅的纹饰、和谐平衡的器型,是区别于西方张扬奢华的独特美学语言,具有普世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力。

对标国际经验,打造国家级中国瓷文化产业战略平台。当前,我们亟需将陶瓷文化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如瑞士钟表“Swiss Made”的严格认证体系与品牌保护机制,或日本“Cool Japan”国家战略的整合推广模式,尽快建立起“中国瓷器”(China Porcelain/Ceramics)国家认证标识和价值评估体系,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并由之路。

该体系应涵盖原料标准、工艺传承、设计创新、文化内涵、环保可持续等维度,为优质中国瓷器提供强有力的国家背书,在全球市场建立统一、高端的价值认知。同时,这也是打破国际固有印象,终结“有物无名”局面的核心举措。

打破区域藩篱,构建“中国名窑”协同生态,凝聚国家合力。 

景德镇的匠心传承、德化瓷的莹白如玉、潮州庞大的产业基础、龙泉青瓷的翠色千年、钧窑的奇幻窑变、磁州窑的质朴风骨……这些璀璨的星辰共同构成了中国瓷器的浩瀚星河。然而,现实中的行政分割与地域壁垒,却阻碍了这些独特资源形成合力,难以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品牌协同,削弱了“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破解这一困局,亟需在国家层面构建强有力的整合平台。

一个可行的路径是打造“中国名窑共同体“。该共同体应致力于统筹协调各核心产区的优势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具体举措包括:共建共享国家品牌标识。在严格保护各产区独特技艺与文化符号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中国名窑”地理标志与文化标识体系。通过联合使用这一国家认证标识,对外塑造清晰、强大的“中国瓷器”整体形象,让所有参与者共享国家品牌背书的红利。打造全球陶瓷文化高地。设立常态化、高规格的国际平台,如“中国国际陶瓷文化博览会”或“世界名窑对话论坛”。其目标不仅是展示精品,更要成为输出中国陶瓷文化、精湛技艺与行业标准的权威舞台,引领全球陶瓷艺术与产业的发展风向。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国家级研究机构、顶尖艺术设计院校与产区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聚焦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攻关,孵化面向未来的创新设计,并系统性培养既懂工艺、又通设计、还晓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升级注入核心动能。

image.png

摒弃代工思维,品牌化、创新化、品质化并进,驱动企业质变。

在大国崛起、国潮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外资退潮与本土品牌出海(泡泡玛特、大疆、希音等成功案例)已证明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征服全球市场,属于中国企业的品牌窗口期已经到来。陶瓷企业必须摒弃低附加值的代工依赖,从品牌观、创新、数字化等多维度实现根本性转变,拥抱万亿全球市场。

而品牌建设非一朝一夕,需长期投入构建独特的品牌故事、视觉识别、价值主张。要深刻理解终端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生活方式,学习国际顶奢品牌(如爱马仕、卡地亚)如何将工艺、历史、艺术转化为品牌溢价和情感联结。让“红叶陶瓷”、“永丰源”、“楠宋瓷业”等名字像“韦奇伍德”(Wedgwood)、“麦森”(Meissen)一样在全球高端消费者心中拥有清晰定位和渴望度。在设计创新方面,中国陶瓷工艺品必须超越仿古仿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经典元素进行解构与重构,使产品兼顾国际审美与功能性,满足现代生活场景。

企业必须坚守“品质”的生命线。没有可靠的质量,再独特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陶瓷72到工序所承载的“千锤百炼”的匠人精神,是中国制造的灵魂,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质量瑕疵都可能被放大。只有好品质塑造的好口碑才是品牌全球化最有效的通行证。

出海新章:从产品出口到文化远征

千年前,瓷器承载着东方的光华驶向世界,影响全球主流社会价值认同。今天,中国瓷器的出海必然是“品牌出海”与“文化出海”的双重旅程,其所追求的使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

当汝窑天青釉闪耀在巴黎晨光中的餐桌,永丰源成为纽约家庭餐桌上主人津津乐道的“东方故事盘”,景德镇的青花杯在伦敦下午茶时光中传递东方的静谧……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契合时代气息的东方意蕴;每一款设计都承载着直击心灵的联结感,每一件“中国瓷”都能通过数字技术与卓越品质引人瞩目......“china”(瓷器)这个与东方大国发音相同的单词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便能跨越价值鸿沟、突破物理界限,在全球用户心中建立起了归属感与话语权。也能真正的使“中国陶瓷”从被定义的器物,升华为定义生活美学的力量,文明互鉴交流的载体。

image.png

重塑品牌价值,是突破价格洼地与市场固有认知的关键一步;承载文化使命,则是瓷器这一源自东方的文明符号,重获世界话语权与尊重的必经之途。

“From the world to the world”——“源自世界,终将回馈世界”。伴随大国崛起,全球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外资潮落潮起间,中国民族品牌扬帆出海,逐浪于主流与新兴市场。我们有理由笃信:新时代的中国瓷器文化传承,必将跨越国界,成为璀璨夺目的世界级文化瑰宝。不仅映照过往的辉煌,更将点亮未来人类共同的审美殿堂,让中华文明之光,恒久滋养世界。



数据来源及资料参考:

1、日用陶瓷市场分析:我国日用陶瓷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03.27亿元

https://www.cniir.com/aboutus/companynews/5893.html

2、国瓷老字号是如何炼成的?

http://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08/23/content_10109942.html

3、高端瓷器品牌汉青陶瓷:从订制到定制,从制造到智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221383967436011

4、外国大牌背后的中国代工企业:代工不能做一辈子,自主品牌才重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120147839263125&wfr=spider&for=pc

5、火了还是疯了?一只压手杯卖20万元!

http://pc.yun.jxntv.cn/c/MXFsdHFXSTdBVWJ4M00valNOWXp6dz09.html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