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与和平】吕品昌:陶瓷诉说胜利,艺术传递和平
吕品昌,1962年出生于江西上饶市。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第四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陶瓷分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陶瓷院院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公共艺术代表作品有:延安枣园革命博物馆《走向胜利》、方志敏干部学院《方志敏像》等。其他代表作品有《中国写意》《阿福》《太空计划》《遗迹景观》等。
曾获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和发展杰出贡献奖、新中国60年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学术优秀奖、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成果展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金奖等奖项。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其出版著作有《中国当代陶艺》《西方现代雕塑》《世界浮雕艺术》《陶艺》《陶艺•当代雕塑》《陶艺•中国》等。多件作品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美国阿其布瑞艺术基金会。
《大捷》60×50×55cm吕品昌
近日,“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启动仪式在北京陶瓷艺术馆举行。展览艺术总监、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教授作为中国陶瓷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头人,他详细向中国网中国瓷讲述这次展览的深远意义,并分享了陶瓷艺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承载历史的厚重,呼吁持久的和平。
铭记历史,培养情怀的时代价值
“展览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吕品昌开门见山地强调了展览的核心价值。他着重强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刻,以“胜利与和平”为主题举办陶瓷艺术展,其价值重大且具有独特意义。
“它既是对先烈的讴歌与缅怀,更是对年轻一代家国情怀的深刻激励。”吕品昌认为,展览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能够有效培养民族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在新时代焕发其独特的教育力量。他将这场伟大的胜利誉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吕品昌《阿福No.1萌娃》1985年
以陶瓷为媒介,展现主题创作的独特魅力
谈及为何选择陶瓷作为纪念抗战胜利的艺术载体,吕品昌着重剖析了陶瓷艺术的独特优势。“陶瓷材料适应性极强,表现力丰富。”他阐述道,陶瓷艺术不仅能够运用传统绘画装饰风格来展现历史画卷,而且能够融合现代材料科技手段进行创新表达,这使得其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展现出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的特质。
“我相信这次展览,必将充分呈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表达重大历史主题时展现的巨大优势。”他期待观众能在这些凝结着艺术家智慧与深情的陶瓷作品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
吕品昌《阿福No.30母子》2016年
植根于实践,红色育人的陶大传承
作为陶瓷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军学府,吕品昌教授特别阐述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教学实践中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的卓越传统。“我们非常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实践。”他分享道,学校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学生深入红色老区等地采风,并运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
长期以来,景德镇陶瓷大学坚持实践教学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陶大成功建立了中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以“润心馆”命名的红色主题陶瓷艺术馆。该馆集中展示了大量反映红色文化育人成果的学生社会实践创作,充分体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丰硕成果。“这体现了我们以陶瓷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不懈探索。”
实践车间(景德镇陶瓷大学图)
传播助力,共铸永恒记忆
对于展览的传播与影响,吕品昌充满期待。他深知展览传播的重要性,认为它能有效帮助大众理解展览的深层意义,增进对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的认识。他特别提及中国网中国瓷平台“溯源认证系统”对展览的介入支持,相信其强大的传播力将有效助力展览扩大社会影响,让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和平信念的陶瓷艺术之声传得更远。
在吕品昌看来,此次“胜利与和平”陶瓷艺术展,不仅是以艺术形式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以陶瓷这一中华文明瑰宝为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在永恒的材质上铭刻民族精神,向世界传递珍爱和平、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