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姚坤:地理标志商标助力北京非遗发展的路径思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姚坤:地理标志商标助力北京非遗发展的路径思考

2025-06-24 17:1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在京成功举办“数字时代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学术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是北京市法学会委托法学社会团体承接 2025年度学术研讨活动项目的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学者、行政官员、法官、律师、产业代表、媒体智库等相聚一堂,共同研讨。

研讨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一级巡视员姚坤以《地理标志商标助力北京非遗发展的路径思考》进行分享。他向非遗传承人发出呼吁——重视“姓名 /字号商标”的抢注,借助地理标志的力量打造特色文化 IP。

image.png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一级巡视员姚坤

非遗传承人姓名商标化,守护文化正宗性

回顾历史,众多非遗大师因商标保护意识薄弱,未能及时为自己的姓名“上保险”,导致非遗文化的正宗性难以维系,京剧名家便是典型案例。有鉴于此,姚坤建议当代非遗传承人主动出击,以个人名义注册姓名商标。以京绣传承人“翁翔”及其工作室“欢纱云纺”为例,通过商标许可、转让等方式,能够确保非遗技艺的“地道性”得以延续,让传统手艺在市场浪潮中守住根基。

地理标志与非遗双向赋能,激活多元发展路径

福建漳州“地标会客厅”和宁夏“地标文化游”的成功,为非遗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非遗技艺可以参考地理标志的推广模式,实现创新突破。在文化体验方面,开发“非遗 +地标”主题旅游线路,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用亲眼所见打破外界对非遗真实性的质疑;在衍生创新领域,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像“非遗扑克牌”等创意产品,以程派京剧、京绣为主题,让传统文化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在传播推广上,借助赛事联动扩大影响力,借鉴地理标志征文大赛、青少年推广活动的经验,甚至以趣味营销的方式与洋快餐“争夺”年轻群体的关注,让非遗文化在新生代中焕发活力。

多方共建生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漳州政府与企业携手打造“地理标志会客厅”的合作模式,为非遗保护生态建设树立了标杆。姚坤呼吁“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非遗保护的良好生态”。正如他所言:“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通过商标赋能活态传承。既要守住老手艺的魂,也要用新玩法抓住下一代的心。”这一理念,不仅兼顾法律保障与市场活力,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道路。

魏晓阳教授对姚坤的贡献给予肯定,退休后的姚坤依然活跃在地理标志事业一线,像“传道者”般倾囊相授。他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向赋能,以及“非遗 +地理标志 +文旅”跨界融合的思路,有望打破传统保护模式的局限,推动非遗传承和保护实现从“1.0到 3.0的飞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