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匠心 |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小明:以“塑器”重塑紫砂的时代语言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人潮涌动的宜兴紫砂展区,史小明展示着他的代表作。壶身并非光滑圆润,而是呈现出粗粝、褶皱、充满张力的肌理,酷似一块历经沧桑的皮革。当记者好奇地触摸时,指尖传来的却是温润细腻的紫砂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温润的触感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这正是史小明倾注数十年心力探索的紫砂艺术新路径——“塑器”。
师承名门,扎根传统
史小明出生于1970年的艺术家,自1989年便踏入紫砂世界,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秀棠先生。这份深厚的师承渊源,是他艺术道路的坚实根基。谈及连续五届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史小明言语中充满敬意与热情:“在我们行业里,这就是最高规格、最顶级的盛会,大家都抱着极大的积极性参与。”尽管自谦在紫砂领域还算“年纪较轻”,但明年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早已是紫砂艺坛的中坚力量。
“塑器”开新境:当雕塑遇见紫砂
紫砂壶,以其“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和实用泡茶的特性,虽是小众艺术,却吸引了无数爱好者。史小明深谙紫砂的魅力核心:“它非常特殊,通过泡茶,人与壶会产生情感连接。你越喜欢它,它越讨你喜欢。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类玉包浆’,让它越用越漂亮。”然而,在传承光素器、花器、筋纹器等传统门类之外,史小明一直在思考:紫砂还能表达什么?
“这边这一把,就是我的‘塑器’探索。”他指向那把引人注目的“皮壶”,“我把雕塑的语言和手法,融合进紫砂器皿的制作中。”史小明解释道,“塑器”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器型的限制,运用雕塑艺术的造型、空间、肌理处理方式,同时极致发挥紫砂泥料“五色土”的可塑性特质,去表现更丰富、更具当代感的题材和质感。“紫砂材质非常善于模仿,木头、石头、铁器…都能做得惟妙惟肖。而我,选择了‘皮’这种质感作为我个人的艺术标签。”从1989年学徒起,他就不断尝试这一概念,如今,“皮纹紫砂”已成为史小明最具辨识度的艺术符号,让观者过目难忘。
传统随时代:紫砂拥抱年轻与多元
史小明的作品常被评价为“具有现代艺术审美风格”。对此,他将其归功于恩师徐秀棠先生的教诲——“传统跟着时代走”。“紫砂是极具东方文化特色和传统礼仪内涵的工艺品,”史小明强调,“但随着社会发展,它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坦言,当今艺人的视野、所受教育、经历见闻,都远比老一辈更为开阔和多元。“我们经常出国交流,接触到的信息、观念更丰富。”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敏锐地观察到,紫砂艺术的受众正在悄然变化。“我们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年轻化,白领、思想更先进、更有想法、追求个性化的人群在增多。”史小明的“塑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个性表达,恰好契合了这部分新兴群体的审美需求。“创作这类作品,就是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取向,让古老的紫砂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从师承传统到开创“塑器”,史小明用双手和匠心,在紫砂的方寸天地间不断拓宽着艺术的边界。他的那把“皮壶”,不再仅仅是泡茶的器皿,更成为传统工艺拥抱时代、对话年轻一代的有力宣言。正如紫砂本身“越用越漂亮”的特性,史小明的艺术探索,也在时光的打磨和时代的淬炼中,愈发闪耀出独特而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