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匠心 | 青花山水非遗传承人胡接生:一窑青火绘江南,七分匠心守瓷魂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一件融合青花绘画与立体雕刻的综合装饰陶瓷作品《青花综合装饰镶器》吸引了众多目光。其创作者,陶瓷艺术家胡接生,站在作品旁,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方寸天地间蕴含的江南风情与窑火淬炼的匠心。
青花为墨,雕刀为笔:绘不尽江南意
“这件作品是以青花结合雕刻形式而成的综合装饰陶瓷。”胡接生轻抚着温润的瓷面,目光深邃。作品经历1380度高温一次性烧成,以青花描绘出他心中魂牵梦萦的江南——“山青绿水,远相邀,幽谷如画,梦中有”。他特别强调,这采用的是“工兼写”的表现形式,工笔的细腻精准与写意的洒脱意境相结合,将江南的灵动与诗意凝固在坚硬的瓷胎之上。
作品上除了青花绘画,还有精美的雕刻纹样。胡接生介绍,这些雕刻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特别是讲究的易经图案。“你看这些圆形、球状的纹理,都是古代智慧的体现。”他解释道,青花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瓷之首,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将青花与雕刻进行综合装饰,并非简单叠加,而是追求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层次更丰富,意境更悠远。
一体成器,七分险成:浴火而生的“镶器”
作品的独特质感引发了我们的好奇:青花瓷板部分光洁莹润,雕刻区域则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它们是拼接的吗?
“不,它是一整块的。”胡接生的回答带着自豪,也透着一丝不易。他详细阐述了这“一整块”背后的艰辛工艺:在整块瓷坯上精雕细琢(即他所说的“开膛分区”),然后在不同区域施以不同的釉料(如雕刻部分使用特殊的白釉),最终一次性送入窑炉经受高温考验。
这种工艺的成品名为“镶器,“镶器”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结构。“它由多块瓷板‘翅板’拼镶而成,这件《青花综合装饰镶器》作品用了七块瓷板。”胡接生伸出七根手指,语气凝重。正是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烧制过程充满变数,成品率“比较低”。“变形、开裂、各种瑕疵都可能出现,对温度、收缩的控制要求极高。”他坦言,每一次开窑都如同一次命运的宣判。
一火定乾坤:永不褪色的浪漫与慰藉
当我们询问如此复杂的作品需要多少次烧成时,胡接生的回答掷地有声:“一次性而成!”这“一次性”的决绝,正是陶瓷艺术的魅力与挑战所在。高温淬炼赋予作品永恒的生命——“永不褪色,永久珍藏”。他动情地说:“青花带给我们中国式的浪漫。每次看这山水,意境都不同。”
胡接生更看重作品带来的精神力量。“城市里工作繁忙、压力大的人,回到家看到这样的作品,心境会马上平和下来,融入自然之中。”他描绘着那种“甜美的淡淡悠悠的感觉”,认为这正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对他而言,创作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为喧嚣的现代生活提供一方宁静的栖息地,传递东方美学的慰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