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匠心 | 粉彩代表性传承人涂少波:釉上生辉四十八载 粉彩妙笔讲述中国故事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涂少波”这个名字与釉上粉彩紧密相连。出身陶瓷世家,手握画笔48年,这位63岁的艺术家依然精神矍铄,谈吐间充满对陶瓷艺术的挚爱与敬畏。他用细腻的粉彩笔触,在瓷板上描绘敦煌飞天、红楼梦境、历史典故,让冰冷的陶瓷承载起鲜活的中国故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生于瓷都世家,半世纪匠心不辍
“我来自江西景德镇,出生于陶瓷世家。”涂少波的开场白,奠定了他艺术生命的底色。父亲、爷爷,乃至弟弟、叔叔,家族四代人的心血都倾注在陶瓷这门古老的手艺上。这份血脉相连的传承,赋予了他深厚的根基。今年63岁的他,从事陶瓷艺术已整整48个春秋。近半个世纪的坚守,窑火淬炼了他的技艺,也沉淀下他对陶瓷艺术独到的理解。
釉上粉彩为笔,绘就中华文化长卷
与家族前辈一样,釉上粉彩是涂少波的主攻方向。但不同的是,他将这门传统技艺赋予了更宏大的文化叙事使命——“以釉上粉彩讲中国故事,讲我们的文化经典。”他的创作题材包罗万象,从家喻户晓的《红楼梦》场景,到世界名画的东方演绎,从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故事,到神秘瑰丽的敦煌艺术,都成为他瓷板画上流淌的灵感源泉。此次参展,他带来的正是凝聚心血的“敦煌系列”,用陶瓷的独特语言,向世界讲述敦煌的千年风华、中国陶瓷的隽永魅力。
家学筑基,学养为魂,创新求变
谈及与家族前辈技法的异同,涂少波坦言,幼承庭训,跟随父辈“以徒带徒”学艺是起点。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后来通过大学的深造,在创作中不断演变创新。”他强调,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突破。他大胆尝试将高温色釉的丰富肌理与粉彩的细腻精致相结合,为传统粉彩注入新的视觉张力和表现力。在表现《红楼梦》的“大观园”时,他匠心独运地采用长条屏风的形式,将繁复的场景在瓷板上徐徐展开,用粉彩的笔触“讲好红楼故事”。
“画要画得好,一定要有修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涂少波深谙此道。他认为,精湛的陶瓷技艺只是基础,深厚的文学、历史、艺术修养才是创作的灵魂。他广泛学习借鉴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加以提炼吸收,融入自己的创作。在他看来,艺术“学无止境”,而“创新”正是这个时代对传统工艺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不断践行的方向。
方寸瓷间见天地,童年敦煌皆入画
展厅里,一件题着“美好时光”的小幅瓷板画引人驻足。涂少波解释道,这件作品描绘的是童年的记忆,“看到作品就回到了我们童年的小时候的那种场景”,那份质朴的童趣和共通的回忆,瞬间拉近了艺术与观者的距离。而恢弘的敦煌系列作品,则凝聚了他对中国敦煌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虔诚敬意。“我们吸收了中国敦煌的那种文化的精髓,用粉彩去讲它的故事。”他通过流畅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和瓷板画特有的质感,让飞天的飘逸、佛陀的庄严、壁画的沧桑在瓷面上重生,讲述着跨越千年的丝路文明。
四十八年如一日,涂少波执着于釉上粉彩这一方天地,却在这方寸 之间,开辟出讲述中国故事的辽阔舞台。他将家族传承的薪火,融入时代的创新洪流;将个人的艺术生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在他笔下,粉彩不仅是装饰,更是沟通古今、连接世界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