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国瓷匠心 | 钟振华:做“新时代郑和”让半刀泥刻花装饰技艺扬帆世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匠大师 -

国瓷匠心 | 钟振华:做“新时代郑和”让半刀泥刻花装饰技艺扬帆世界

2025-06-24 16:41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image.png

千年窑火中的文化根脉:从昌南到景德镇的基因传承

“我的技法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钟振华的讲述带着对传统的敬畏。北宋时期,景德镇(时称昌南镇)的影青刻花瓷因“类玉”的质感深得真宗皇帝青睐,遂以年号“景德”赐名,奠定了这座瓷都的文化根基。半刀泥刻花技法作为景德镇本土原生的装饰技艺,以刀具斜切入胎、深浅有致的刀法,在瓷胎上雕琢出兼具浮雕立体感与水墨氤氲感的纹样,是宋代极简美学与制瓷工艺的完美融合。

“宋代皇帝都是‘文艺青年’,他们追求的是玉的温润含蓄。”钟振华指尖划过一件刻花梅瓶,“半刀泥刻花的精髓,就在于通过刀法的轻重缓急,让瓷器透出‘似玉非玉胜似玉’的意境。”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让他在传承中始终紧扣文化内核——不是简单复制古人技法,而是延续那份对“器物之美”的极致追求。

image.png

刻刀与画笔的跨界对话:当宋代工笔遇上现代陶瓷

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钟振华的创新意识从未停歇。“宋代没有釉上颜料,但若当时有,工笔画大家定会将花鸟入瓷。”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与陶瓷工艺大胆结合,开创了“半刀泥刻花装饰”的新形式——以半刀泥刻划轮廓,再以釉上彩料绘制细节,形成“釉下刻花与釉上绘画”的立体层次。

一件《荷塘清趣》瓷瓶上,刻刀勾勒的荷叶经脉苍劲有力,釉上彩绘的蜻蜓翅膀薄如蝉翼,青釉的沉静与彩料的明快相互映衬。“这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让宋代花鸟画的气韵与陶瓷的材质美融为一体。”他笑言,自己是在“替古人完成未竟的心愿”。这种创新不仅得到行业认可,更被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为“半刀泥刻花装饰”技艺,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image.png

泥土与科技的窑火淬炼:矿物质颜料里的“色彩密码”

“陶瓷颜料是矿物质,画在胎上的颜色与烧出的效果可能天差地别。”谈及“科技创新”,钟振华道出了陶瓷创作中的科学智慧。例如绘制颜色釉花卉时,浓淡不一的色料在1300℃的窑火中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画家必须在落笔前预判最终效果,这既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对材料特性的科学把握。

“画一朵牡丹,深紫的颜料可能烧成绛红,浅绿的叶子或许变成粉青。”他指着一件作品,“这种‘窑变’不可完全复制,但通过反复实验,可以摸索出规律。”如今,他将现代色彩理论与传统矿料配比结合,建立了专属的“颜料烧制数据库”,让千年窑火中的“偶然之美”逐渐走向“可控之妙”。这种将经验艺术化与科技理性化结合的探索,正是非遗技艺适应现代审美的关键一步。

image.png

从“六美”到“千帆出海”:一位匠人的文化传播理想

“判断一件好的陶瓷作品,要看‘六美’——器物之美、釉色之美、材质之美、书法之美、装饰之美、纹样之美。”钟振华在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交流中提出的这一理念,将陶瓷艺术的评判标准系统化。在他看来,陶瓷不仅是工艺品,更是集造型、色彩、文字、图案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载体。

近日,由中荷文化经济关系基金会、景德镇学院主办的“为荷而来·钟振华陶瓷艺术作品展”在荷兰开幕。钟振华希望成为“新时代的郑和”,致力于将中国陶瓷文化带向世界。“古代丝绸之路要走数月,如今一张机票就能跨越大洋。”他响应“千帆出海”的号召,“每个匠人都应做一艘传播文化的帆船,让世界看到中国陶瓷的生命力。”从景德镇的窑火到国际艺术舞台,钟振华的刻刀不仅雕琢着瓷胎,更在刻划着文化自信的轨迹。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亦非无源之水,唯有让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才能让景德镇的窑火,永远燃烧在文明的长河之中。钟振华的刻刀在飞舞,他知道,每一刀下去,既是对传统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叩问。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