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匠心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晓红:青花分水间的丹青妙笔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一位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青花分水技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就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晓红,一位在陶瓷艺术领域深耕三十余载,致力于将国画韵味融入陶瓷创作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家学渊源:泥土里生长的艺术基因
“说起来,这是一种渊源。”面对中国网中国瓷平台的镜头,黄晓红道出了她艺术之路的起点。她的父亲,正是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在瓷都景德镇浓厚的艺术氛围和黄氏家族青花技艺的熏陶下,黄晓红从小便“耳濡目染”。“我们家都是从事这个青花,尤其是分水这个工艺。”这份源自血脉的传承,让她在三十余载的陶艺生涯中,始终坚守着传统技法的精髓,并将其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父亲的名字与成就,不仅是她技艺的启蒙,更是沉甸甸的标杆,激励着她不断精进。
水与墨的幻化:青花分水的艺术密码
黄晓红的作品,以花鸟题材的青花壶与单杯见长。其最核心的艺术特色,在于对“青花分水”技法的精妙运用与深刻理解。
“特色是什么呢?就是运用青花分水,把国画那种‘墨分五色’的效果,表现在陶瓷上面。”她拿起一件作品,细细讲解道,“一笔下去,通过分水的技法,就能把浓淡深浅区别开来,表现出墨分五色的、像国画一样的效果。”这绝非易事。青花料在泥坯上极易晕散,而分水技法则要求艺人如同国画大师挥毫泼墨般,精准控制料水的浓淡、运笔的疾徐,在瞬间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过渡。黄晓红更进一步,将国画线条的“浓淡顿挫”融入其中,“枯笔湿笔”相互生发,使得瓷上的花鸟不仅形似,更神韵盎然,充满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笔墨趣味。正如现场旁人所赞叹:“它这个呢,就有一种国画的那种韵味在里面。”
传承中的创新:从“百年好合”到未来期许
在坚守传统技法的同时,黄晓红也未曾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提到了一件让她引以为傲的创新之作——荣获“百鹤杯”奖项的荷花主题作品《百年好合》。这件作品不仅运用了她擅长的青花分水,更关键的是,她“独创地运用了肌理图案”来丰富表现力。这种对传统技法的突破性尝试,将陶瓷的材质特性与绘画语言更紧密地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趣。
谈及参加本次盛会的感受,黄晓红表示“一届比一届都办的挺好的”。她抱着学习与交流的心态,“走到别的地方”参观其他展位,认为博览会是“提升自己、借鉴他人”的宝贵平台。她看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也深感技艺交流、博采众长的重要性。
传播的心愿:让青花分水流向“千家万户”
当记者问及与中国网中国瓷平台未来合作的可能时,黄晓红大师表达了热切的期望。“我很高兴愿意跟你们合作,”她真诚地说,“希望通过你们的平台,把我们的那种分水技法传播到千家万户。”这份期待,不仅关乎个人技艺的展示,更在于对青花分水这门古老而独特陶瓷艺术的推广与普及。她希望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青花分水技法的精妙所在,理解其承载的国画美学精神,提升公众对陶瓷艺术审美情趣的认知。她深知,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匠人的坚守,更需要时代的传播与大
从父亲黄卖九大师手中接过衣钵,黄晓红在青花分水的世界里耕耘了三十余载。她以瓷为纸,以青为墨,将水墨丹青的魂魄融入火与土的淬炼。在她一笔一划的分水间,流淌的是景德镇千年的窑火基因,是国画艺术的隽永气韵,更是一位陶瓷艺术家对传承的敬畏与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她期待通过更广阔的传播渠道,让这门“水与墨幻化于瓷”的绝技,浸润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