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国瓷匠心 | 付新阳:从瓷都到桂林的“南迁”匠人,以“杂”求精的陶瓷人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匠大师 -

国瓷匠心 | 付新阳:从瓷都到桂林的“南迁”匠人,以“杂”求精的陶瓷人生

2025-06-24 16:41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一件件釉色温润、纹饰精美的陶瓷作品吸引着观众驻足。其中,一种独特的、融合了深沉红与璀璨金的釉色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雁山红”。这些作品的主人,正是来自广西桂林的陶瓷艺术家付新阳。

image.png

从瓷都到山水甲天下:一场陶瓷的“南迁”

“我本人是景德镇人,”付新阳老师开门见山,道出了他与陶瓷的不解之缘。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他离开了举世闻名的瓷都,辗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桂林。这一扎根,就是二十多年。“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我去了广西的桂林,然后在桂林扎根下来了。”付老师的话语中透着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与坚定。在桂林,他不仅继续从事热爱的陶瓷事业,更将技艺传承的种子播撒在校园,在大学任教,专注于陶瓷产品的研发、绘画等教学与研究。从景德镇的深厚底蕴到桂林的灵山秀水,付新阳的陶瓷之路完成了一次独特的“南迁”,也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image.png

付新阳,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传统釉里红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杂”中求艺:桂林水土孕育的创作哲学

当被问及主要的技法和风格特点时,付新阳老师用了一个“杂”字来形容。“像我们来说,可能相对来说就比较杂一点。”他解释道,这并非技艺不精,而是桂林独特的创作环境使然。“在景德镇,可能会冲着某一个单一方面去做,分工很细。但在桂林,我们就需要牵扯到很多方面都要自己去完成。”从泥料的甄选、釉料的配方研制,到陶瓷绘画创作,整个陶瓷生产的链条,付新阳都需要亲力亲为,甚至引领团队突破。这种“杂”,是地域条件使然,却也练就了他全面的技艺和开阔的视野。尽管如此,他坦言:“我主要的精力可能还是放在陶瓷绘画上面多一点。”在泥土的基底上,用釉彩描绘心中的画卷,始终是他艺术表达的核心。

image.png

《美术瓷-镶器山水》

“雁山红”的诞生:万年遗址上的时代华彩

此次博览会,付新阳带来的核心作品是他团队自主研发的釉色新品——“雁山红”。这个名字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情怀。“为什么取名雁山红呢?”付老师兴致勃勃地揭晓答案,“在整个陶瓷史上,能在每个城市都发现陶片的地方不多,桂林是拥有三个万年古陶遗址的地方!其中最早的一个,就在我们桂林的雁山区。”以“雁山”为名,是对桂林作为中华早期陶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崇高致敬。

“雁山红”的命名还有另一层深刻的时代寓意。“这个红色,象征着‘中国大地一片红’的蓬勃气象,”付老师阐释道,“而这金色,”他指向釉色中闪耀的金斑,“我们桂林的市花是桂花,‘雁山红’上的点点金彩,就像中国大地上洒满的金色桂花,璀璨夺目,寓意着繁荣与芬芳。”红与金的交响,既是对古老陶都的礼赞,也是对新时代辉煌的生动描绘。“雁山红”不仅是一种釉色,更是一幅用陶瓷语言绘就的、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壮丽画卷。

image.png

《雁山红系列茶具》

工美盛会的“全勤生”:见证与同行

谈及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感受,付新阳老师笑容满面,充满自豪:“从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19年开始,我一直到现在,每届都参加了,而且每届都参评。”作为博览会的“全勤生”,他亲身见证了这个国家级平台对推动工艺美术发展、促进交流互鉴的巨大作用。“感受蛮深,”他简短的话语里饱含了对行业盛会的高度认可和对同行切磋的热爱。每一次参展,都是对他艺术成果的检验,也是向更广阔天地展示桂林陶瓷魅力的机会。展位上那些精美的陶瓷绘画作品,无声地诉说着这位艺术家的坚守与创新。

image.png

《陶瓷-窑变镶器》

从景德镇的学徒到桂林陶瓷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付新阳用四十年的光阴,在八桂大地的陶土上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他的“杂”,是环境赋予的全能,更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他的“雁山红”,是深植于万年陶土的基因密码,也是跃动在时代脉搏上的华彩乐章。

image.png

《春泉》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