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国瓷匠心 | 传统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徐国明:在瓷釉与油料间勾勒文化脉络,用匠心守护粉彩“基因里的创新精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匠大师 -

国瓷匠心 | 传统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徐国明:在瓷釉与油料间勾勒文化脉络,用匠心守护粉彩“基因里的创新精神”

2025-06-24 16:41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一件名为《喜气盈门》的粉彩瓷板画吸引了众多目光。画面中,红梅怒放,绶带鸟灵动,构图疏密有致,色彩明丽典雅。它的创作者,正是来自景德镇、与陶瓷绘画相伴四十余载的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徐国明。面对镜头,这位沉稳的老画师侃侃而谈,言语间满是对粉彩艺术的深情与坚守。

image.png

从珐琅到粉彩:传承中的智慧之光

谈起粉彩,徐国明老师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积淀的敬畏。“粉彩的诞生,本身就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他娓娓道来,康雍乾盛世推动了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当时珍贵的珐琅彩颜料稀缺,景德镇的能工巧匠们便巧妙地寻找替代材料,“用价位稍好、更易获取的颜料”,成功实现了从珐琅彩到粉彩的华丽转身。这份因势利导的创新精神,深深烙印在粉彩的基因里。

image.png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徐国明

“陶瓷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发展史的缩影。”徐国明强调,粉彩并非孤立存在,它上承三彩、五彩,历经珐琅彩的淬炼,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它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是时代精神在泥火之间的生动映照。

image.png

《江南春晓》

四十载耕耘:熔炉淬炼,匠心不辍

徐国明的粉彩之路始于景德镇技校。他回忆,在姚晓琴等名师引领下,从懵懂认知到深深热爱,完成了艺术启蒙的关键一步。毕业后,他进入被誉为“粉彩黄埔军校”和“粉彩摇篮”的景德镇艺术瓷厂。“那是一个真正的大熔炉!”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传统技艺,被古人工匠的“严谨、努力、执着”深深震撼,并将此奉为毕生追求的榜样。

四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让徐国明对粉彩的驾驭臻于化境。当被问及在光滑釉面上作画的最大难点时,他毫不犹豫地指出:“关键在于掌握油性。”釉面光滑,油料也易流动,如何精准控制线条与色彩,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与感悟。“学徒至少三四年才能入门,没有十年磨砺,难出好成绩。”这朴素的道理,道尽了传统手工艺背后“时间打磨”的真谛。他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细节,正是这漫长积累的无声见证。

image.png

《以介寿眉》

吉祥载道:粉彩里的中国情愫

与许多粉彩作品偏爱“寿桃”题材不同,徐国明的创作视野更为广阔,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他指着《喜气盈门》瓷板画解释道:“陶瓷是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使命在于‘愉悦对方’,传递美好祝福。”画面中,矾红点染的粉梅(粉彩梅花)象征“梅开五福”,飘逸的绶带鸟谐音“寿”,寓意长寿福气绵延。

image.png

他特别强调了构图的精妙,引用了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点明“疏影”带来的层次感与浓淡变化是画面雅致舒适的关键。“布局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在疏密相间、深浅对比中,一幅饱含吉祥寓意又极具艺术美感的画面跃然瓷上。

守正创新:在传统沃土上绽放新枝

谈及此次参加工艺美术博览会的感受,徐国明欣喜地表示,当代陶瓷艺术广受欢迎,展品“门类丰富、色彩丰富、构图布局充满创新活力”。这让他深刻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坚定地认为,传承古人留下的宝贵技艺是根基,但“创新至关重要”。“我们要‘手古而不泥古’(意为师法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陶瓷艺术“创新发展下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image.png

《六鹤同春 | 粉彩四条屏》

在徐国明老师布满岁月痕迹却沉稳有力的手中,油料与瓷釉交融,绘出的不仅是红梅绶带、疏影暗香,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匠心情怀。他四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粉彩的古老技艺,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创新,在瓷都景德镇的千年窑火映照下,继续书写着粉彩艺术新的华章。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