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国瓷匠心 | 建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建兴:半生守一器,让千年建盏重放异彩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匠大师 -

国瓷匠心 | 建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建兴:半生守一器,让千年建盏重放异彩

2025-06-24 16:41

来源:中国网·中国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手捧一只变幻莫测的“毫变盏”,眼中闪烁着与50年前初涉此道时同样的执着光芒。从失传技艺的艰难复原,到科学标准的匠心制定,再到文化复兴的全球推广,这位古稀老人用半生光阴,让沉睡千年的宋代建盏重焕生机,更让一盏黑釉茶器,承载起文化传承与民族自信的厚重使命。

image.png

“传承人”三字,重如千钧

“责任更大,应该做更多义务的事。”面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孙建兴的回答质朴而有力。在他心中,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国家使命。“国家立法保护非遗,就是要把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推向全世界,这有高度,我们责任很大。”

这份责任,源于他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刻忧虑。“看到年轻人喝可乐咖啡,我们很痛心。那只是糖水,而我们的茶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瑰宝。”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茶文化离不开好茶器!宋代最辉煌的茶器,就是建窑建盏。”如今,建盏点茶技艺正与杭州合作,作为“径山茶宴”的一部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领导人也用建盏点茶接待外宾,这盏承载宋代风华的黑釉茶器,正沿着“一带一路”,再次走向世界。“高度很高,责任就更大了。”孙建兴强调。

image.pn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

五十年磨一剑:从失传到复兴的科学征途

年逾古稀,孙建兴依然每日埋首于建盏的烧制与研究。这份坚守,始于1979年那个肩负使命的起点。当时,作为恢复建窑兔毫釉科研小组的核心成员,他面临的是一片空白。“整个烧制技艺完全失传!原料在哪?怎么烧?没人知道。”尽管日本人视建盏为国宝,其技艺却早已断绝。

从闽北建阳水吉镇的泥土开始,他们一点一滴试验。“整整一年,才找出兔毫釉的配方,还只是科研成果。”经费短缺、时代局限,让最初的团队无奈解散。但时任南平市领导深知其价值:“如果能把兔毫釉恢复起来,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句嘱托,让孙建兴选择了坚守。从80年代起,在政府支持下,他开始了近20年孤独而漫长的复原征程。

image.png

《银兔毫建盏》

“每一个品种都要花几十窑去试,找出烧制规律。”黄兔毫、银兔毫、金兔毫、红兔毫、蓝兔毫……仅兔毫系列就耗时五年。油滴系列(银油滴、金油滴、红油滴)同样艰难。他运用陶瓷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反复试验,量化数据,终于成功复原了宋代建盏的三十多种釉色,其科研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故宫、北大、景德镇陶瓷大学、中科院等九大院校如今正与他合作,深入研究其复原的宋代柴烧龙窑技艺及其科学原理。

image.png

《星空油滴建盏》

最难在“毫变”:科学与艺术的完美交响

谈及最难复制的釉色,孙建兴毫不犹豫指向“毫变盏”。“宋徽宗讲‘异毫毫变遮鹧鸪斑’,指的就是它!”他现场展示了一只变幻莫测的盏,在灯光下釉色流转。“这就是通过高温下铁的变价反应(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等系列变化),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千变万化的釉色。”

这揭示了建盏复原的核心:它不仅是艺术,更是精密的科学。“没有科学道理支撑,讲不清成因,就不叫非遗传承!”孙建兴感慨,早期培养的徒弟因文化程度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和烧成曲线,只能手把手教,局限性很大。他主持撰写了三部专著,系统记录研究成果与传承脉络,由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

image.png

立标准,护根脉:让“建盏”名副其实

作为行业奠基人,孙建兴深感规范的重要性。他主持起草了《中国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标准及福建省地方标准。“建盏的标准核心在‘铁胎铁釉’!”他解释,建盏胎体釉料的铁含量必须达到6%以上,远高于白瓷(0.5%以下),且需在133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才能产生独特的釉色效果。其瓷化程度、吸水率也与白瓷不同,保留着宋代古法烧制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玄妙与珍贵(成品率极低)。

“必须规范!必须保护原产地!”孙建兴态度坚决。他认为,只有在福建建阳,使用当地特有的松木柴烧和独有的原矿原料,遵循传统技艺烧制出的黑釉茶器,才能称为“建盏”。“否则,只能叫天目瓷或黑釉瓷。不能乱叫‘建盏’!”他期望政府加大力度,保护建盏的原真性,杜绝乱象,让这份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得以纯净传承。

image.png

《银蓝兔毫建盏》

未来可期:一盏茶香飘世界

尽管复原成果斐然,孙建兴的目光已投向更高处:普及与推广。“宋代的辉煌在于普及,宫廷、官府都用建盏斗茶。”他相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用建盏点茶、斗茶的传统雅致生活方式将回归。他特别提到“径山茶宴”申遗成功带来的契机,以及建盏点茶法(将茶磨粉冲泡饮用,不浪费茶叶)的健康价值。

image.png

《木叶盏》

更让他欣慰的是年轻人的加入。“很多大学生也介入了,他们开始理解背后的科学道理和文化高度。”他欣喜地看到,小学生也开始用建盏喝茶,摒弃了碳酸饮料。“喝茶更健康,更能感受宋代辉煌!”他鼓励青年传承者:“要沉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把作品越做越好。”

“建盏是世界的名片!”孙建兴充满信心。他提到,建盏早已走出国门,日本二十年前就大量进口,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有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接受并喜爱建盏,越南、俄罗斯等代表团也纷纷来访。“它承载着深厚的茶文化,是‘茶之母’(茶器为茶之父)。只要年轻人一起努力,建盏一定能走向更辉煌的世界舞台!”老人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image.png

《乌金回蓝釉盏》

从深山里寻找失落的矿土,到实验室里破解千年的釉变密码;从孤灯下的坚守,到世界舞台的绽放。孙建兴的五十年,是复兴一盏茶器的五十年,更是守护文化根脉、书写时代自信的五十年。在他手中,冰冷的泥土化作有生命的艺术;在他心中,建盏的辉光,永远映照着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