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因为china 他们成为“洋景漂”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因为china 他们成为“洋景漂”

2025-06-20 10:10

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英文“China”意为“中国”,小写“china”意为“瓷器”。近年来,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跨越山海,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在泥土与火焰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成为景德镇这座古老城市与世界对话的生动注脚。

“我是景德镇人。”英国人雷菲力(Phil Reed)常常和身边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在景德镇,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1989年,出于对中国的喜爱,雷菲力随旅行团来到景德镇,这是他第一次知道景德镇这个城市,留下了对“瓷都”的美好印象。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像景德镇这样把艺术与生活拉得这样近,让陶瓷迸发出新的色彩。”雷菲力说,他最开始画的是水彩画,之后钻研油画,最后才发展到陶瓷绘画,景德镇对他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996年,他应邀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做访问艺术家,在这期间,他找到了自己酷爱的新的艺术载体——瓷板画。古老的窑炉,青石板路,手艺人专注的神情,都深深吸引着他。他在这里看到了陶瓷艺术的无限可能,也因此爱上了这座城市。

“只有在路过玻璃窗时,我才会发现自己是老外。”雷菲力曾幽默地说。在他的心中,景德镇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成立了工作室,也将家安在了这里。他积极参与景德镇的文化活动,举办个展,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他的作品,既有西方水彩的灵动,又有中国水墨的意境,更有青花瓷的典雅。他试图通过陶瓷艺术传递跨越国界的文化理解。

“景德镇改变了我。”雷菲力说,他希望在景德镇继续他的陶瓷梦,直到老去。他相信,景德镇的未来会更加美好,陶瓷艺术的魅力也会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而他自己,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他的故事。

“这里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法国陶艺家开弥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曾辗转于瑞士、荷兰、纽约等地,来中国后也曾暂居别的城市,直到遇见景德镇,她的脚步停了下来。如今,她在景德镇安家已有10年。

她惊叹手工制瓷的72道工序,工匠往往长期乃至终身专精于某一道生产工序,有的甚至是家族世代传承,使其技艺达到极致,每一道工序彼此间协作配合,各显其能,形成一条精细的流水线。

景德镇整座城市就是为制瓷而生,只要他们有需要,不论哪道工序,细到描一条边、调一种色、揉一团泥、塑一素胎,都有专门的工匠提供精湛的服务。在这里,陶艺家所有的艺术创意都可以实现。

“在这里,每一种表达都能得到尊重。”开弥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她曾在创作《水浒传》人物雕塑时,试图以青花工艺,在武松身上绘制丘比特之箭等西方文化元素,并为武松戴上一顶鸭舌帽,让当地老师傅有些哭笑不得。“虽然我们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最终还是尊重我的表达。”在景德镇,开弥并不担心会被误解。

“景德镇是陶瓷艺术家的宝藏之地。我从未在同一个地方见过如此多的陶瓷作品,真的让人大开眼界。”来自印度新德里的陶瓷雕塑家斯里尼亚·乔杜里(Srinia Chowdhury)告诉记者,今年3月初,她得益于景德镇陶溪川艺术中心候鸟计划(即国际艺术家驻场计划)来到了景德镇。

她把印度文化中丰富的神话元素、独特的民俗风情融入作品创作中,同时汲取中国陶瓷精湛的制作工艺,让自己的作品有着印中两种古老文明的体现与融合。

斯里尼亚·乔杜里喜欢景德镇的艺术氛围,白天会在工作室里专注于陶瓷创作,与泥土为伴,与火焰对话;晚上则会和其他的“洋景漂”一起交流创作心得,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洋景漂”发现,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艺术创作上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通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们能够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找到更多的创作灵感。

为吸引更多国外陶瓷艺术家,景德镇设立了外籍人才签证绿色通道与“景漂之家”服务站,提供从创业扶持到安家落户的全周期服务,已有多国艺术家入驻,形成了创作集群。

“我们在多地设立了‘洋景漂’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社群活动等服务。”景德镇陶瓷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优说,当地支持符合条件的“洋景漂”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目前已有一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位外国专家荣获庐山友谊奖。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