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马国芳:紫砂为脉,黎陶为魂——非遗融合的时代答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匠大师 -

马国芳:紫砂为脉,黎陶为魂——非遗融合的时代答卷

2025-05-16 17:3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马国芳,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紫砂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宜兴紫砂艺术馆工艺美术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2014年获得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的爱心大使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海南省首届匠心之师荣誉称号。2024年获得首届大国非遗工匠称号。

她出生于江苏宜兴陶艺世家,自幼与紫砂为伴。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邵顺生,深研紫砂方器技艺,作品屡获大奖,多件作品被中国陶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等收藏。2014年,马国芳随海南建设的浪潮南下,在这片热带土地上开启了一段新的艺术征程。

image.png

海南陶瓷:粗犷中的创新文化表达

初到海南,马国芳发现当地黎陶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因工艺粗糙、实用性不足而濒临失传。“海南陶瓷表面粗糙,高温烧制后泥与砂的收缩性不同,但这就是它的特色。”马国芳说道。在她看来,海南陶瓷的“原始感”恰恰是文化土壤的体现,但缺乏历史积淀与标准化体系,也让其发展步履维艰。

她提到,海南陶瓷产业长期面临“无标准可依”的困境:“我们应相关部门邀请,已完成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但目前暂未公布。”相较于其他瓷区成熟的产业链,海南既无“御窑”般的宫廷传承,也缺乏匠人文化的深度孕育。于是,马国芳决心将紫砂陶与黎陶进行原料及题材的创新融合,她改良泥料炼制方法,并引入黎族芭蕉叶纹、大力神、黎锦图案等民族纹样以及苏东坡、海瑞、冼夫人等历史人文元素。这种创造性的改良,不仅提升了传统黎陶的工艺价值,更进一步推动了黎陶艺术品的市场化。

image.png

马国芳泥陶作品《僧帽套壶》海南龙塘泥陶

跨界融合:非遗技艺的“破壁人”

在马国芳手中,陶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对话。她首创“紫砂+非遗”跨界模式,“紫砂+黎陶”“紫砂+钧瓷”“紫砂+唐卡”,别出心裁的融合,让各类非遗艺术巧妙“嫁接”,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比如将唐卡绘画、钧瓷釉色与紫砂壶结合,创作出《大智融观壶》等震撼之作。壶身以天然矿物颜料绘制整幅《地藏菩萨》唐卡,经高温烧制后色彩历久弥新,这一创新让传统紫砂壶成为承载多元文化的艺术载体。《大智融观壶》一经问世,受到行业与市场的广泛认可,并荣获了2024年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金鼎奖”。

image.png

马国芳作品《大智融观壶》

“非遗不能困在博物馆里。”她认为,传统工艺的活力在于“创造性转化”。马国芳提出“新黎陶”概念,致力于将功能性与艺术性相融合。她设计的泥陶,在保留传统美感的同时,充分考虑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需求,让古老的黎陶焕发出新的生机。2023年,她创办的海南马国芳陶瓷艺术馆落成,成为展示非遗融合成果的重要窗口。

image.png

中国网中国瓷团队走访马国芳陶瓷艺术馆

技术破局:从泥土到市场的长跑

当前,中国陶瓷迎来了文化复兴与技艺发展的全新时代。但不容忽视的是,行业病灶也正从产业链深处蔓延。炻瓷与骨瓷的原料价差可达20倍,但终端售价却常出现倒挂;在景德镇陶瓷集散地,标价万元的"大师孤品"旁,摆放着同器型同釉色的百元商品,仅因底款不同便造就云泥之价。"这不是艺术品的百花齐放,而是标准缺失导致的价值混乱。"马国芳指出。

直播电商的狂飙突进也让乱象加速发酵。某直播间单场陶瓷专场GMV破亿的捷报背后,隐藏着42%的退货率——这个数字在传统渠道仅为8%。马国芳坦言,“消费者隔着屏幕抚摸不到胎体厚度,分辨不出釉下青花的层次,更无从知晓所谓'柴窑古法'实为电窑快烧。”据了解,当前互联网七成以上直播间消费者仅凭主播话术判断价值,而“大师监制”“非遗传承”等标签的滥用,已使行业信用资产极速缩水。

image.png

马国芳泥陶作品《大口石瓢》

马国芳坚信“技术是陶瓷产业的筋骨”。她认为,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至关重要。而这,也正与中国网中国瓷秉持“确真、确价、确权”原则的初衷不谋而合。中国网中国瓷平台,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件产品赋予唯一“数字身份证”,记录全流程信息,实现产品可追溯。并通过构建科学的价格指数与分级定价模型,综合多种因素划分价格梯度,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保障企业利润,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image.png

马国芳泥陶作品《苏东坡的劝学图》

传艺授道:守护匠心的“播种者”

“一人成匠,万人成业。”马国芳深知,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她长期在海南、江苏、河北、陕西、云南、河南等省开展陶瓷艺术公益培训,为陶瓷从业人员与爱好者进行业务培训,受益者千人。

面对海南泥陶困境,马国芳坦言,海南泥陶面临从业人员少、产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我们已经在探索与职业学校建立合作的新路子,希望能通过大批次培训学生的方式,推进泥陶设计产业化。”

目前,她培养徒弟近50人,其中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3名、工艺美术师等中级职称获得者多名,徒弟和其他培训对象中,有近400人分别获得了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二级技师和三级技工证书。

image.png

马国芳泥陶作品《玉韵壶》

作为工美行业的创作者和非遗文化的传承者,马国芳积极投身慈善,践行社会责任。于2024年12月,向海南慈善总会捐赠100把紫砂壶。她表示,“紫砂壶”具有极高的价值认可度,通过捐赠,海南慈善总会可将作品进行拍卖,所得善款将用于各项慈善事业。这一举动,既能够在物质上给予受助者支持,又能够提升“紫砂壶”的文化传播广度和美誉度。

image.png

马国芳泥陶作品《冼夫人》

从长江之滨到南海之涯,马国芳用陶土书写着一部流动的非遗史诗。她的双掌既是从唐宋窑火中伸来的文化触角,亦是向未来文明张开的创新之翼。当东坡词韵化作黎陶上的蕉叶纹,当五指山图腾渗入紫砂的肌理。这或许正是"守正创新"最壮美的诠释:当传统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当创新不再是无根的浮萍,中华文明便永远保持着破茧重生的少年气象。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