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窑火燃千载,古瓷藏新韵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窑火燃千载,古瓷藏新韵

2025-05-12 13:24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走在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街头,与你擦肩而过的,有可能就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大师。

“真的是大师。你看这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写的,那幅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刘永强画的。”和别处不同,昆仑镇昆山社区街边的墙画是瓷板画,而且均出自大师之手。昆仑镇建委主任王传海介绍说,昆仑镇是陶瓷名镇,拥有国家级大师15人、省级大师21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能工巧匠更是超过了6000人。

image.png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永强在瓷器上进行雕刻。

大师为什么会云集小镇?只因为这里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考古发现,昆仑镇在汉代就开始烧制陶器,隋唐开始转向生产陶瓷。“宋代时,就有官窑设在我的老家磁村。”王传海说,昆仑镇的磁村古瓷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来到1954年,淄博瓷厂建成开工,当地人称之为“昆仑瓷厂”。这个厂曾拥有众多杰出的国家级陶瓷艺术家,于1972年研制成功的鲁青瓷,更是以其庄重素雅的特质惊艳世人。中国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为昆仑鲁青瓷题诗“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天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

image.png

游客们在创意园内小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与风雨后,1999年,淄博瓷厂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不过,昆仑镇的陶瓷文化仍然绵延不断。烤花、雷礞机房等6个车间被精心打造为“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

从外表看,老厂房依然耸立,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已经被改造,功能和业态重新塑造。球磨机成为餐厅背景、泥浆池进了陶瓷博物馆,大碾盘改建成音乐酒吧广场,老厂房改建成陶瓷体验区、琉璃坊、陶瓷学院和会展中心……工业风老建筑与新业态在这里碰撞、融合,既见证了昆仑镇的陶瓷发展,也形成了创意园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

image.png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

老厂区同时引来多位陶瓷大师工作室在此“安营扎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便是其中之一。走进王一君工作室,古朴深沉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陈列着各式瓶、罐,有的大气蓬勃,有的素雅简洁,散发着厚重温润的光彩。王一君的刻瓷更是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走进都瓷苑刘永强陶瓷艺术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刘永强创作的大型瓷板画《溪山松风图》,“刘永强运用素描为原理的肌理刻瓷技法表现国画山水风格,作品60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评中获奖,这些都是他的经典作品。”刘永强的夫人李玉芹说。

image.png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夜景。

大师的作品并不只有用来陶醉、赞叹,这些瓷品,也可进入寻常人家。李玉芹说,企业也生产各种产品,瓷罐可作摆件,瓷瓶可插花,瓷碗瓷碟可盛饭盛菜……高雅就这样摇身变为日常,瓷器凛冽的光也复归朴素。

将生活、生产和艺术完美相融,是昆仑镇瓷器所擅长的。淄博衡煦瓷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义平介绍说,公司一天生产12万件马克杯、咖啡杯,大多出口欧美。目前,全镇有52家陶瓷企业,陶瓷产品种类达200多种,年产值10亿元。而且,陶瓷制品越来越丰富,这里制造的锆铝复合高温陶瓷辊棒、悬式绝缘子、高温耐磨抗压陶瓷辊棒等电瓷产品总量列全国前5名。

image.png

生产线上的马克杯。

世事变迁,昆仑镇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无数因热爱瓷器而与这个小镇结缘终生的人,源源不断地补充着新鲜的艺术理想、艺术实践。李锋是镇上的文化干事,师从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涛学习锔瓷已有20年。“2018年,我师傅曾应邀参加首都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明嘉靖青花鱼藻纹残损大缸修复工作,并承担锔钉修复任务。”李锋一脸自豪。

以前的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近些年来,昆仑镇的锔瓷艺人转向“装饰性锔瓷”。他们在残瓷器和完整瓷器上进行二次创作,以锔钉镶嵌贵金属图案,将原本的修补技艺提升到艺术高度。李锋说,目前共有100余人在跟师傅学锔瓷。

创意园内还有一所别具特色的“陶瓷学院”,是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聘任20多位大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授课,目前有204名在校生。“每年优中选优,会有10多名学生拜入大师门内。”王传海说,通过系统学习和实际操作,有助于将陶瓷文化传承下去。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郭杰通讯员孟燕张玉)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