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以艺载道——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正中:以当代之眼重塑紫砂魂
在宜兴丁蜀镇的老巷深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正中的工作室里,一件《年轮》紫砂壶静静陈列。斑驳的肌理如古树年轮,却以极简线条勾勒出传统器型的筋骨。这件作品不仅斩获中国工艺美术“金鼎奖”,更被视作紫砂艺术“学院派”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的里程碑。从平面设计师到紫砂艺术革新者,张正中用三十余年探索,为这项非遗技艺注入了当代生命力。
学院派与传统的“破界者”
“紫砂不应只是仿古的容器,更应是时代的镜像。”张正中1990年从江苏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主动走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车间,不同于多数艺人的“拜师学艺”,他选择从自打泥条、拍身筒等童子功练起,千百次揉捏塑形间渐悟器道之妙。光器塑形时精准解构,花器镶接间得心应手。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紫砂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先吃透传统的‘锁链’。”与他后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获得的硕士学位形成独特互文。
在与清华美院王辉教授的讨论中,张正中产生了“以当代视野激活传统”的创作理念。《年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表达——通过肌理创新赋予作品时间的纵深感。这种“带着锁链跳舞”的哲学,使他的作品在传统紫砂界独树一帜。
《年轮》系列
技艺革新与自然主义的“对话者”
在传统紫砂领域,薄胎花器全手工工艺一度濒临失传。张正中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复原这一技艺,并将其与自然主义风格结合。《秋临壶》以深秋老树桩为灵感,以薄胎工艺呈现轻盈质感与壶体的厚重形成视觉平衡;以梅花、竹枝等自然元素为原型,通过立体造型对比传递“脱颖而出”的象征意义,突破了紫砂“仿生必写实”的桎梏。
《潺》
国际舞台上的“文化信使”
从埃及开罗国际陶艺双年展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张正中的作品持续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2019年,《星际》入选开罗双年展并被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收藏,西方观众在紫砂的肌理中读出了宇宙的诗意。他与艺术家、工艺家、茶人的跨界合作,更将紫砂带入多维度的文化对话。
“紫砂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态的文化载体。”张正中曾在多个讲座中指出。他通过国际巡展、学术论坛等方式,将紫砂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创新系统呈现,推动这项传统技艺从“工艺”向“艺术”的认知跨越。
《佛手》
传承路上的“火种点燃者”
在“道微读书会”上,张正中常与徒弟们探讨哲学、艺术史与当代设计。不同于传统师徒制,他采用“美院+工坊”模式,要求学生既掌握传统技法,又具备跨学科思维。36名徒弟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海归设计师,形成了紫砂界少见的“创新梯队”。
面对行业仿古成风的现象,张正中表示:“传承不是复刻古人的生活,而是继承他们的创造精神。”他带领团队恢复薄胎技艺、革新花器工艺,更将紫砂创作与文人精神结合,《无咎》《不锤》《潺》等作品以器载道,重现了“文人紫砂”的文化厚度。
《无咎》
未来愿景中的“时代书写者”
在张正中看来,紫砂的未来在于“回应时代之问”。他关注年轻人的审美变迁,尝试将现代家居美学融入壶型设计;研究智能冲泡技术,探索传统器型与科技的结合可能。“我们不能让百年后的人看到21世纪的紫砂,仍是明清样式的翻版。”
尽管行业面临经济波动,他依然充满信心:“茶是中国人的生活刚需,更是精神寄托。紫砂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必将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迎来新机遇。”
《亲情 》
从平面设计到紫砂艺术,从传统工坊到国际舞台,张正中用“学院派”的理性与手艺人的温度,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范式。他的作品不仅是泥土与火的淬炼,更是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东方与世界的共鸣。正如他所言:“有思想的紫砂才有灵魂。”在时代浪潮中,这位“破界者”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紫砂艺术开辟着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