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与“百花盏”:十年匠心淬炼建盏之美,解码传统文化出海新路径
在南平市建阳区,建盏这一传承千年的黑瓷技艺,正通过一群匠人的坚守与创新焕发新生。水木间建盏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龙,以十年磨一“釉”的专注,将“百花盏”打造为品牌核心符号,在消博会上屡获关注,更推动建盏文化走向世界。
水木间建盏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龙
消博会舞台:从“6秒钟”到文化出海
“连续三届参加消博会,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平台高度和出海机遇。”蔡龙回忆,首届参展时,企业仅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亮相6秒”,却为品牌打开了知名度。如今,消博会成为其对接海外贸易、推动文化输出的重要跳板。“人流密集、资源丰富,尤其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效路径。”蔡龙坦言,尽管参展成本高昂,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国际化平台是传统工艺破圈的关键。
十年磨一“釉”:以唯一性筑造技术壁垒
当建盏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时,水木间选择了一条“窄路”——十年深耕“百花盏”釉色。蔡龙解释:“百花盏的釉上结晶工艺,如同金属花朵在盏中绽放,这是建窑产区的核心特色,也是他人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他提到,柴烧工艺易被模仿,但百花盏的釉色配方与烧制技术需长期沉淀,“我们不做‘短平快’的生意,只专注一件事,把唯一性做到极致”。
传统与现代碰撞:AI赋能非遗新生
面对非遗传承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水木间积极探索现代化路径。“AI技术已应用于设计端,例如釉色纹理的数字化创作与包装创新。”蔡龙表示,传统工艺并非与时代割裂,“我们坚持手工烧制,但在宣传、设计上拥抱新技术”。企业还与字节跳动、厦门航空等合作定制礼品,通过跨界联名拓宽市场,实现“不温不火中的稳步增长”。
文化输出的期望:从“巷子深”到全球舞台
“评国大师、助力文化输出,是我们的长期目标。”蔡龙直言,传统手艺人普遍缺乏自媒体运营能力,“中国网等平台若能提供数字化宣传指导,将极大推动建盏‘出海’”。他计划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渠道,向海外展示建盏之美:“这不仅是为企业谋发展,更是以陶瓷为媒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从消博会的6秒镜头到海外市场的星辰大海,蔡龙与水木间建盏的故事,是传统工艺在坚守与创新中突围的缩影。十年匠心,淬炼出一盏“百花”的璀璨;技术壁垒,筑起文化自信的高墙。当非遗遇见数字化浪潮,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正通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