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产业“两区三圈”怎么玩?平顶山给你划重点了!
近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平顶山市陶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将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建成中原陶瓷核心区,打造享誉世界的“汝瓷之都”。
规划显示,平顶山将聚焦“做精艺术陶瓷、做优日用陶瓷、做强特种陶瓷、做大建卫陶瓷、做新陶瓷板画”五大方向,依托现有853家陶瓷企业(含38家规模以上企业)和7个省级研发平台,构建“两区、三圈、多点布局”的产业格局。其中,汝州市、宝丰县将重点发展汝瓷与紫砂陶,鲁山县、郏县则聚焦花瓷与唐钧,形成错位竞争的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目标,到2030年,平顶山陶瓷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8%,新增实体企业200家,培育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到203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陶瓷产业发展强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平顶山将实施六大行动: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技术突破;修订完善汝瓷国家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陶瓷品牌集群;开展精准招商与人才引进,补齐产业链短板;依托原材料基地、研发检测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完善产业配套;推广绿色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排放;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工业APP,提升生产效率。
平顶山陶瓷产业历史悠久,近年来已规划建设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宝丰县汝窑陶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此次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平顶山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陶瓷产业振兴,擦亮“汝瓷文化名片”,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顶山市陶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
平政办〔202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平顶山市陶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已经2024年12月13日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5年3月27日
平顶山市陶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203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省委“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聚焦“做精艺术陶瓷、做优日用陶瓷、做强特种陶瓷、做大建卫陶瓷、做新陶瓷板画”发展方向,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实施创新引领、品牌培育、双招双引、平台建设、绿色发展、数智赋能六大行动,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擦亮汝瓷文化名片,加快构建“两区、三圈、多点布局”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中原陶瓷核心区,打造带动中原、辐射全国、享誉世界的“汝瓷之都”。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平顶山市立足文化和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以构筑多元开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龙头带动、文旅融合、产品多元、特色发展和品牌建设为抓手,挺进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积极构建集陶瓷资源、陶瓷制作、陶瓷经贸、陶瓷科技、陶瓷文化为一体的“大陶瓷”产业格局,推动陶瓷产业振兴发展。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平顶山市现有陶瓷生产销售企业853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8家,生产产品以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特种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陶瓷板画为主,主要分布在汝州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石龙区等。近年来,平顶山市规划建设了汝州市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宝丰县汝窑陶瓷产业园、郏县陶瓷产业园、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陶瓷产业重点产业园区和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文化园、九道宝瓷艺术文化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河南省嘉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系统绿色化数智化改造提升等一批陶瓷产业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三年产值分别为45.2亿元、51.1亿元、14.1亿元。
(二)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平顶山市陶瓷产业拥有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精细陶瓷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碳化硅陶瓷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顶山市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古陶瓷传承创新与教学实验中心、中原陶瓷协同创新中心和“师带徒”工作室创新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研发平台。拥有河南省任氏瓷业有限责任公司、鲁山县段店花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省廷怀玉青白胎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汝州市小微结构陶瓷有限公司、河南中祺陶瓷有限公司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涉及陶瓷方面专利共计383件(发明专利55件、实用新型专利153件、外观设计专利175件),其中,宝丰县大博汝窑瓷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玉瓷画、铝铁搪瓷画和钛瓷画等专利产品具有耐酸碱、耐腐蚀、耐火烧、耐刀刮等特点,实现了“大、薄、轻、韧、透”的突破,系世界首创。
(三)产业人才日益增多
平顶山市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2人、国家级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5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83人、省级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人,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平顶山技师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汝州职业技术学院4个院校(系)均开设有陶瓷专业,累计培养陶瓷技能人才2500余人,全市陶瓷产业从业人员约2.1万人。
三、发展目标
经过努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充分彰显,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两区、三圈、多点布局”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地位更加凸显。分阶段目标:
——到2030年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陶瓷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年均增长18%,新增实体企业20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5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
创新驱动显著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30家,新增专利300件以上。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国家级大师5名、省级大师150名、市级大师300名,陶瓷人才培训达1.2万人次。
对外合作日益拓宽: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交流活动10个、省级以上合作项目20个、省级以上展览展示活动30个。
文旅融合成效明显:开发建设平发滨湖文旅小镇、汝瓷小镇、汝窑古镇、花瓷古镇等文旅示范项目,全市年接待陶瓷文化游客达500万人次,成为全国知名陶瓷文化旅游名城。
——到2035年,全市陶瓷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创新驱动显著有力,品牌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中原陶瓷核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成陶瓷产业发展强市。
四、发展方向
(一)做精艺术陶瓷
依托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中汝廷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浦城古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鲁山县段店花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河南任氏瓷业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规划建设汝瓷小镇、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宝丰县汝瓷创业就业产业园、紫砂制品产业园和郏县塔林坡陶瓷大师产业园等项目,汝州市重点发展汝瓷,宝丰县重点发展汝瓷和紫砂陶,鲁山县、郏县重点发展花瓷和唐钧,卫东区重点发展蒲城古陶,构建错位发展的陶瓷产业格局。
(二)做优日用陶瓷
依托中汝廷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宝丰县东道汝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旭尧陶瓷有限公司、河南唐钧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平顶山市豫弘汝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弘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平顶山市金玉坊商贸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规划建设河南弘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汝陶制作生产线、河南旭尧陶瓷年产1000万件生物日用陶瓷、宝丰县东道汝窑艺术工坊二期等项目,汝州市、宝丰县重点发展茶具餐具,鲁山县重点发展酒具餐具,郏县重点发展花瓶花钵,着力构建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陶瓷产业集群。
(三)做强特种陶瓷
依托河南行佳实业有限公司、河南陶晟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平顶山市台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规划建设平顶山市特种(先进)陶瓷产业园等项目,汝州市重点发展以氧化铝为主的陶瓷,郏县重点发展电阻陶瓷,卫东区重点发展碳化硅陶瓷,打造高能级陶瓷产业集群。
(四)做大建卫陶瓷
依托河南嘉北科技有限公司、平顶山市沪江陶瓷有限公司、平顶山市奥莱得瓷业有限公司、宝丰县圣诺陶瓷有限公司、河南中祺陶瓷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规划建设河南嘉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系统绿色化数智化改造提升、河南中祺陶瓷有限公司窑炉烟气治理等项目,汝州市、石龙区重点发展地砖产业,宝丰县重点发展地砖和卫生洁具产业,郏县重点发展墙砖和琉璃瓦产业,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水平。
(五)做新陶瓷板画
依托宝丰县大博汝窑瓷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等企业与高校,规划建设平顶山陶瓷板画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宝丰县重点发展玉瓷画、钛板瓷画、铝板瓷画、钢板瓷画产业,研究开发钛箔瓷画、军工耐高温瓷板画和文化建材新产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做好钧瓷釉画、釉上新彩瓷板画的传承与创新。
五、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发展历史、现有产业基础、空间分布特点、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历史传承、产业集聚、融合发展,以汝瓷为主,花瓷、唐钧、蒲城古陶、黄道窑陶瓷、紫砂陶等为辅,统筹推进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特种陶瓷、建卫陶瓷和陶瓷板画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涵盖陶瓷制作、经贸、科技、文化等多维度的市场体系,打造“两区、三圈、多点分布”的产业格局,高标准建设中原陶瓷核心区。
“两区”指汝州市汝瓷烧造区、宝丰县(含石龙区)汝瓷烧造区;“三圈”指鲁山花瓷圈、郏县唐钧圈、卫东区蒲城古陶圈;“多点分布”指除汝瓷、花瓷、唐钧、蒲城古陶外,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特种陶瓷、建卫陶瓷和陶瓷板画等瓷种在全市呈多点分布态势。汝州市主要布局氧化铝陶瓷、地砖、墙砖;宝丰县主要布局紫砂陶、瓷板画;郏县主要布局黄道窑陶瓷、金镶玉、电阻陶瓷、地砖、墙砖、琉璃瓦;鲁山县主要布局天目瓷;石龙区主要布局瓷砖、地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布局陶瓷雕塑、瓷板画。
六、重点任务
(一)创新引领行动
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合作基地和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平顶山市域内开设陶瓷专业的高等院校和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研发推广应用方面搭建合作平台或提供互通渠道。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按照“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模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一体化运营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学研旅销”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利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出口。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培育数字化产业新业态,打造全国陶瓷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顶山陶瓷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品牌培育行动
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推动修订完善汝瓷国家标准,采用先进防伪技术,对平顶山汝瓷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引导企业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强版权、字号、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注册平顶山汝瓷商标,规范对陶瓷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专用标志、产品信息的管理,逐步形成陶瓷品牌集群。加快陶瓷品类的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陶瓷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艺术、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等发展战略,夯实陶瓷产业根基,凸显文化比较优势,树立平顶山陶瓷产业地域品牌。打造一批畅销陶瓷文创(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特色陶瓷文化展演节目,在景区进行常态化演出,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平顶山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双招双引行动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认真梳理我市陶瓷产业链优势环节、薄弱环节、缺失环节、重点配套环节“四个环节”,完善“四张图谱”,开展“四个拜访”,建立招商项目库、目标企业库、客商资源库,积极对接陶瓷先进产区,吸引一批战略投资者,引进涵盖陶瓷原材料、设计、装备、包装等领域的标杆企业入驻平顶山投资兴业。大力实施复合型人才(研发、生产、销售、创新)引进工程,采取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技术参股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科技创新类、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健全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资金扶持、政策优惠、项目合作等方式,为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创新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更好地激发创作热情。
(四)平台建设行动
依托平顶山平发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和尧山实验室,优化整合平顶山市境内瓷土资源,组建陶瓷原材料加工基地,建立原釉料基因库,发展低品位矿石、尾矿、固废等资源利用技术,实现陶瓷原材料本地化供应。依托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汝州分中心和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集科技研发、设计创新、创业孵化、产品检测等为一体的陶瓷研发设计检测中心,为陶瓷产业在检验检测、科技创新、标准制修订等方面提供服务。依托平顶山陶瓷文旅集团公司,吸收当地陶瓷企业加入,建设全国知名的陶瓷展示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发布、拍卖交易、会议展览、购物体验、经贸洽谈为一体的展销平台,更好满足陶瓷市场开拓与销售业态需要。
(五)绿色发展行动
在生产过程中,鼓励企业积极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废弃污染物的产生量,将绿色贯穿到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在产品结构上采用减薄技术,节约矿产资源,减少粉尘、废气排放;在窑炉设计上,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增强窑炉保温效果,推动窑炉节能降耗;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对陶瓷产品从设计到废弃开展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生产节能、节水、无毒、无公害、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产品,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实施有毒、有害色料、釉料替代;选用无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原材料与添加剂;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低品位原料生产陶瓷。
(六)数智赋能行动
在陶瓷生产设备方面,支持企业引入智能化原料加工系统、3D打印、全自动数字滚压生产线、等静压成型日用陶瓷数字化生产线、陶瓷注射成型数字化生产线、高压注浆数字化生产线、施釉与干燥数字化生产线、陶瓷装饰数字化生产线、自动检测与包装设备、机器人、智能窑炉等装备。面向陶瓷产业研发、生产、管理、安全、环保、节能等环节数字化转型需求,吸引优秀工业软件企业入驻。支持移动、联通、电信等数据运营商与陶瓷企业深化合作,打造一批适合陶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APP和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