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樊绪东:探索陶瓷在文交所的创新交易模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樊绪东:探索陶瓷在文交所的创新交易模式

2025-04-18 10:0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4月14日,海南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海南文交所”)副总经理樊绪东在“消费新机遇·中国瓷正当时”交流研讨会中发表题为《文化+金融:探索陶瓷在文交所的交易模式》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陶瓷文化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前景。他指出,作为承载千年文明的传统产业,陶瓷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亟需通过金融创新激活文化价值,而文化产权交易所(文交所)将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平台。

image.png

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樊绪东发言

陶瓷产业的机遇与困境  

陶瓷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其独特的艺术性与收藏性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陶瓷产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企业普遍受限于资金短缺,难以支撑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二是传统交易渠道效率低下,高价值艺术品的流通严重依赖线下场景,导致市场活力不足。樊绪东强调,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金融赋能”——通过整合银行信贷、股权融资等传统金融工具,以及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文交所:搭建文化与金融的桥梁  

文交所作为兼具文化属性和金融功能的交易平台,正在重塑陶瓷产业的生态链条。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提供鉴定、评估、托管等一站式服务,解决艺术品交易中的信任难题;其二,创新融资模式,例如将高价值陶瓷拆分为可流通的“份额化资产”,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三,借助衍生品交易(如陶瓷期货、期权),推动市场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提升市场流动性。  

在交易模式上,海南文交所提出三大创新路径:实物交易标准化:规范古代陶瓷与现代艺术品的交易流程,完善仓储、物流及保险配套,确保交易安全;  

版权交易普及化:通过技术手段将单件艺术品转化为可拆分交易的金融资产,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防范市场操纵风险;衍生品交易多元化:探索陶瓷指数期货、期权合约等工具,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增强市场稳定性。  

风险防控与未来图景  

金融化进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樊绪东指出,陶瓷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交易主体信用问题,是当前亟需突破的三大风险点。对此,海南文交所计划引入国家级鉴定机构,建立动态价格监测体系,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全流程透明化。此外,还将推动行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完善违约追责与风险补偿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多重保障。  

面向未来,陶瓷金融化的发展将围绕三个维度展开:技术创新驱动:利用人工智能优化鉴定流程,通过区块链确保交易溯源可信,构建数字化交易平台;产业生态协同:联动陶瓷生产企业、金融机构、艺术机构与文交所,打造涵盖创作、交易、融资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市场双向拓展:在国内深耕细分领域,培育收藏与消费并重的多元市场;在国际层面,推动中国陶瓷文化“走出去”,与全球艺术品交易平台接轨,提升国际定价话语权。  

挑战与机遇并存,文化自信引领未来  

尽管陶瓷金融化面临法律法规滞后、专业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但樊绪东认为机遇远大于困难。国家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红利,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则为交易模式革新注入技术动力。与此同时,消费升级催生了庞大的收藏投资需求,陶瓷文化正从“小众爱好”迈向“大众资产”。  

“陶瓷与金融的融合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命题。”樊绪东总结道,海南文交所将通过构建标准化交易体系,释放陶瓷文化资产的价值潜力,为全球文化产业金融化提供中国方案。在这一进程中,陶瓷产业将实现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资产的跨越,书写“文化+金融”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根据海南文交所樊绪东2025年4月14日演讲内容整理,本文所阐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