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瓷韵华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跨越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瓷韵华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跨越之路

2025-04-16 18:15

来源:淄博日报、博览新闻客户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泱泱齐风,汤汤淄水。淄博这座城市宛如一座陶瓷艺术的殿堂,窑火千年不熄,书写着波澜壮阔的陶瓷工业史诗。从古老的龙山文化红陶鬶,到如今名扬四海的“当代国窑”,淄博陶瓷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陶瓷工业的崛起与繁荣,完成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辉煌跨越。

滑石瓷:薄瓷破冰劈开技术壁垒

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经济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逐渐好转,淄博陶瓷产区也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历经动荡的科研人员满怀热忱回归岗位,将目光聚焦于新瓷种研发。滑石瓷成为重点攻克对象。

image.png

“彼时,淄博已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陶瓷产业体系,市属7个国营陶瓷厂及相关配套的研究所、陶瓷机械制修厂、陶土矿等一应俱全,为滑石瓷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原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郭能勇说。

受产区内滑石质高频瓷和滑石质领袖像章启发,科研人员决定以当地储量丰富的滑石为原料,开发高级精细日用瓷种。原淄博瓷厂的研发人员率先取得突破。

滑石瓷成型困难,研究人员经反复试验,发现提前煅烧会破坏滑石结构,添加高可塑性膨润土——莱阳土,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然而,新烧制的产品白里泛黄,影响品质。“我们土法上马,采用‘电炉投炭’法,成功营造还原气氛,消除了高价铁杂质导致的泛黄现象。”滑石瓷发明人之一、原淄博瓷厂研究所所长孙可正回忆道。

1973年1月17日,市陶瓷工业公司敏锐察觉到滑石瓷的巨大潜力,组织召开产区内第一次滑石瓷专题会议,决定由市硅酸盐研究所、原淄博瓷厂和博山陶瓷厂组成研发团队,开展滑石瓷技术攻坚战,并将其列为省市重点科研项目。

在时任市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崔永顺的统筹指挥下,原市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沈惠基靠前协调,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地投入研发工作。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先后攻克了泥料塑性差、泥浆性能不稳定、不易成型、高温变形、炸瓷等诸多工艺难关。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1977年,一种滑石含量占70%-80%的高级精细日用细瓷——滑石瓷研发成功,并顺利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瓷种以及第一种高级精细日用瓷,滑石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一般日用细瓷的水平,机械强度更是其他瓷种的两倍之多。因其质地如脂似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乳白瓷”。在乳白瓷基础上,骨干企业又相继研制出“象牙黄瓷”和“鲁青瓷”两大系列产品。其中,鲁青瓷以独特的色泽和质感备受赞誉。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观赏后,欣然赋诗:“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天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

“鲁青这个釉跟别的釉不一样。鲁青瓷看上去很有厚重感和水分感,晶莹剔透。在这个瓷上搞造型设计,特别端庄大气、稳重醇厚。”原淄博瓷厂总工程师田良永说。

滑石瓷凭借卓越性能,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在那个水泥地面较为常见的年代,滑石瓷餐茶具落地不碎的场景屡见不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陶瓷易碎的固有认知,更因美观、耐用等特点,成为餐饮及宾馆酒店用瓷的首选,逐渐在日用瓷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此后,淄博陶瓷科技人并未满足,继续深耕创新,利用当地原料相继研制出高石英质瓷、高长石质瓷、钠长石质瓷、合成骨质瓷等多个新瓷种,极大丰富了淄博陶瓷的产品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高石英瓷:叩响国瓷荣耀殿堂之门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前夕,国家接待用瓷面向全国重新遴选。市硅酸盐研究所刚刚研制成功的高石英瓷,因出色的理化性能,尤其是卓越的抗热震性,引起了时任国家用瓷、外交国礼用瓷遴选负责人之一张守智教授的关注。

image.png

高石英瓷是淄博陶瓷科技人智慧的结晶,突破了传统制瓷原料的限制,成功打破高石英“很难成瓷”的局面。在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不断优化配方和烧制工艺,解决了高石英含量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守智教授对高石英瓷青睐有加,在器型选择上,独具慧眼挑选了同样出自原市硅酸盐研究所设计人员尹干之手的一款庄重大气的盖杯与之配套。尹干在设计这款盖杯时,反复斟酌盖子与杯身、杯把以及杯顶之间的关系,使其造型典雅、比例协调。

这款盖杯一经入选国家接待用瓷,便迅速成为经典。之后被国家层面认可,成为此后数十年持续使用的国家接待用瓷,并在外事活动中作为“国礼”赠送,被称为“壹号盖杯”。其经典器型吸引了全国各产区纷纷模仿,在数十年间被大量生产翻制,产量巨大、范围广泛,成为“被最多国人亲吻过的国民盖杯”。

以这只盖杯和整套高石英瓷餐茶具“进京”为重要契机,淄博陶瓷开启了当代“国瓷”的辉煌历程。

高石英瓷发明人、市委原书记、原市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杜祥荣表示,淄博瓷器进入中南海就是从高石英瓷开始,在高石英瓷之后,其他日用瓷包括滑石瓷、骨质瓷,也慢慢地进入北京的一些高端市场,淄博陶瓷的声誉也逐渐传开。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市经贸委主任、原张店陶瓷厂厂长曹在堂说,当时,滑石瓷、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等陶瓷五朵金花,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业界普遍认为,淄博是新瓷种、新工艺、新产品的全国陶瓷之最。

从1990年开始,淄博开始举办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为淄博陶瓷搭建了展示自我、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此后,该活动名称虽历经变更,但始终吸引着众多国内外人士的目光。通过这个平台,淄博陶瓷向世界展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image.png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原市硅酸盐研究所、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改制而成的硅苑科技承接了设计制作国宴用瓷和国家元首接待用瓷的任务。在时任总经理殷书建、总工程师刘凯民、总设计师陈贻谟和相关设计、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套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工艺的餐茶具惊艳亮相。

“这套餐茶具以龙为核心造型,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高温快烧釉中彩技法进行装饰,色彩斑斓、雍容华贵,彰显了浓郁的中国气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用瓷及当代淄博陶瓷的经典之作。”殷书建说。

“当代国窑”:在守正与创新中逐梦蓝海

2009年9月6日,在第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淄博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淄博“当代国窑”称号。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淄博产区在当代中国陶瓷工业发展进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有力见证。

image.png

此后,“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成功申请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滑石瓷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瓷种的生产标准也由市陶瓷协会公布。先后有13家企业被授权使用“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称号,并成为淄博陶瓷产业的中坚力量,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潮流。

进入新世纪,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淄博陶瓷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曾经的亚洲最大陶瓷厂山东博山陶瓷厂和国内工艺领先的淄博瓷厂,积极顺应市场潮流进行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泰山瓷业、昆仑瓷业、博陶瓷器等改制后的企业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在更深更广的层次和规模上寻求发展。

image.png

与此同时,淄博鲁玉陶瓷有限公司、中强瓷业、汉青国瓷等骨干企业,凭借在不同领域的独特优势,持续彰显着“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风范。由淄博陶瓷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原市硅酸盐研究所改制而来的硅元瓷器,以及从区县陶瓷厂发展壮大的华光国瓷,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场合中大放异彩。从国庆系列庆典活动,到APEC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国际盛会,它们的身影频繁出现,成功实现了从城市名片到国家名片的华丽转身。

华光国瓷在发展过程中,历经艰难转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逐渐成为国家用瓷骨干企业。“惠适大众,荣登庙堂”,正是对其在市场经济中拼搏奋进、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华光国瓷董事长苏同强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无铅釉、抗菌釉、华青瓷、华玉瓷等60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将文化创意融合进制瓷技术,撰写生活交融艺术的美丽篇章,开创当代陶瓷新的发展征程,是华光国瓷的责任和担当。

2023年,淄博因独特的城市魅力爆火出圈,陶瓷作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也受到广泛关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淄博陶瓷以“两创”精神为引领,积极创新设计理念,不断推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

如今,在我市的各大宾馆里,前台摆放的骨瓷晶莹剔透、美观大方,后厨使用的滑石瓷结实耐用、不易损坏,它们在不同场景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出淄博陶瓷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淄博陶瓷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建设。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唐海军表示,淄博陶瓷在技术标准和产品品质方面已不逊色于世界名瓷,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主动拓展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品牌,努力实现中国陶瓷重回世界之巅的产业理想。

china,瓷;China,中国。淄博陶瓷,这颗闪耀在齐鲁大地的明珠,在千年窑火的淬炼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几代陶瓷人的智慧与汗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淄博陶瓷必将续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成为世界陶瓷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群)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