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器物到符号的升维之战——范随州谈中国汝瓷的文化突围
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的陶瓷展厅里,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前总是聚集着最密集的观众。这件北宋遗珍的展柜前,游人的惊叹声中夹杂着对当代汝瓷的疑惑:"为什么现在的汝瓷总感觉少了些味道?那究竟少了些什么呢!在中国汝瓷烧造大师范随州看来,这种困惑折射出的是汝瓷行业面临的深层困境:在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断层中,千年窑火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汝瓷困局的镜像折射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而在汝州现存的127家汝瓷企业中,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不足十家。这个数据背后是令人不安的行业生态:手工作坊式生产占比高达78%,标准化程度不足导致产品合格率长期徘徊在65%左右。更严峻的是,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普遍年级偏大,35岁以下从业者仅占总人数的12%。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汝瓷",月销量过百的单品中,68%是定价不足百元的茶具套组,与宋代汝瓷"玛瑙为釉"的皇家气度形成巨大反差。
范随州认为,同汝瓷业态的颓势相比较,文化认知的断裂才尤为致命。当代消费者对汝瓷的认知普遍停留在"雨过天青"的视觉符号层面,对其承载的宋代极简美学、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涵缺乏深层理解。据市场调查显示,购买汝瓷的消费者中,78%将其定位为"高端茶具",仅有12%认可其文化收藏价值。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产品开发陷入"仿古器型+茶道周边"的狭窄赛道。
二、文化密码的现代转译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困局,实现在困境中的突围。经历了汝瓷产业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范随州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实现文化符码的创造性转化。如大英博物馆的"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数字孪生项目,可以给汝瓷从业者以启示。他们通过3D扫描和XR技术,观众可以亲手"触摸"釉面开片的细微肌理,感受"寥若晨星"的气泡在虚拟空间中升腾。这种技术赋能让静态的器物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叙事,使千年古瓷与现代观众建立情感连接。范随州介绍说:在米兰国际设计周上,有陶瓷品牌推出的"釉色方程式"系列。设计师将各种釉色分解为CIE色度坐标,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符合现代美学的器型。他认为,这种将传统工艺转化为设计语言的实践,能够使汝瓷摆脱仿古复刻的窠臼,真正进入当代生活美学体系。
另外,日本九谷烧制瓷的现代转型也值得借鉴。他们通过建立"传统保持款"(保持古法)与"创意设计款"(现代创新)的双轨制,既维系工艺正统性,又拓展市场边界。这种模式使九谷烧制瓷在保持传统市场的同时,又开辟出现代消费市场的新天地。范随州说,这些案例,都是汝瓷企业所可以参考借鉴的。
三、突围路径的系统重构
从事汝瓷烧造四十年,一路的摸爬滚打让范随州对汝瓷的技术迭代尤为关注。他注意到,在当代技术赋能正在重塑汝瓷的生产逻辑。如国内有些前沿科技正在逐步实施"釉料智能配比系统",将过去老师傅的传统经验转化为具有变量的算法模型,使陶瓷的成品率大幅提升。但这种数字工匠系统不是取代传统技艺,而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技艺传承建立可持续的技术载体。范随州说,技艺的承传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新的时代,就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给汝瓷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
范随州说,要实现汝瓷的文化突围,文化消费场景的再造尤为关键。像杭州某美术馆推出的"汝瓷二十四节气"沉浸式体验,通过控制展厅的温湿度变化,让观众亲眼目睹汝瓷釉色随环境产生的微妙变化。这种将物理特性转化为文化体验的创新,使器物成为连接时空的文化媒介。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汝瓷之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进而推动汝瓷产业的发展。汝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融入国际化的叙事,才能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主导国际话语权。借鉴国外陶瓷企业的经验,汝州可以建立"汝瓷美学研究所",用材料科学解析釉面呈色机理,用艺术理论构建审美评价体系。范随州说:当汝瓷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器物的存在,当更多的人们也不再把汝瓷当做一种器物来看待,汝瓷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在国际化的传播语态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到汝瓷行业的再造和新生中。范随州最后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汝瓷的突围不应是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一场文明基因的现代激活。当宋代文人"道器合一"的哲学智慧遇上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当"雨过天青"的东方审美融入全球化的价值体系,汝瓷将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文化化石,而成为流动的文明载体。这场突围的本质,是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主体性的精神远征,其成败得失,关乎我们如何定义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