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艺中国·第7期》非遗陶瓷大师刘泽棉:石湾陶艺的传奇坚守者
刘泽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石湾人,1937年出生,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作品入选参加国内和新、马、日、澳、美多国展览,应邀赴美国作客座教授及交流。
童年“偷师”经历
刘泽棉童年时住在陶艺名师刘传附近,常跑去观察其创作过程,甚至通过“窥师”自学捏陶技巧。这种对陶艺的痴迷,让他在战乱年代以捏制“山公”(微型陶塑)和小动物为乐,成为其艺术启蒙的重要经历。
14岁成名的“陶艺童星”
1951年,14岁的刘泽棉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份,创作了第一件陶塑作品《毛主席像》,被选送镇工商联展出。因技艺远超同龄人,他不仅获得30元奖金,还受到南海县委书记接见,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陶艺神童”。
跨界学习解剖学
为提升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刘泽棉打破传统,自学人体解剖学知识。他通过解剖学书籍研究肌肉、骨骼结构,使作品衣纹、筋骨刻画更加精准,开创了石湾陶塑工意结合的新风格。
50年磨一剑的《鲁班》
从20岁起构思鲁班形象,历时50年反复修改,直到70多岁才完成创作。刘泽棉称:“从黑发想到白发”,通过这一作品诠释了匠人精神的坚守与沉淀。
刘泽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以表现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形成了自己圆润厚实、严谨雄健的风格。他的作品以人物为主,早期多塑现代人物,他注意从深入生活中提炼素材,造型生动精确,生活气息浓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开拓了石湾陶艺的新领域。
1965年创作的《力量的源泉》被选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2年创作的《老愚公》曾参选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并在《人民日报》专题推介。他这段时期创作的《起来》、《三代民兵》(合作)、《苗寨喜丰收》、《中国医疗队在非洲》以及以革命样板戏为题材的《杨子荣》、《红灯记》组塑(合作)等作品,成为石湾陶艺“红色题材”的经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