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城市迭代的“瓷”力样本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城市迭代的“瓷”力样本

2025-03-12 14:56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原标题:淄博城市IP新势力|硅元国瓷:城市迭代的“瓷”力样本

技术突围

image.png

“硅元的前身是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从创立之初的定位并不是一个完全的陶瓷企业,而是一个科研院所。”硅元国瓷的日用瓷销售部市场经理王旭说,“从创立之初,机构便拥有着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使命和责任。”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沈惠基为代表的老一辈研究人员,汇集硅酸盐研究院,俯身耕耘,探索创新。一代一代的硅元人,接过创新的接力棒,在日用陶瓷领域,创造出了“五朵金花”,荣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这不仅挺起了淄博“当代国窑”的脊梁,更是打破了“自古北方无好土,名瓷名窑出江南”的发展瓶颈。其中,高石英瓷的面世,破解了国际陶瓷专家“石英含量高不能成瓷”的论断,这也成为硅元的“立身之基”。

image.png

1984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高石英瓷茶餐具一经露面,在接待用瓷遴选中一举夺魁。从此,淄博陶瓷跻身“国家队”,硅元国瓷始终见证参与着重大历史时刻。

高石英瓷奠定了硅元的“形”,鱼子蓝则是点亮了硅元的“色”。2018年,鱼子蓝艺术瓷邂逅“上合峰会”。来自淄博的那一抹湛蓝,闪耀在东海之滨。历经三代传承的硅元鱼子蓝,得到了国内外参会嘉宾的好评。

文献稀少、工艺复杂、条件所限、观念限制……种种困难下,刘凯民、张儒岭、任允鹏等硅元人接续科研,提升了鱼子蓝的稳定性、成色性。均匀、精美的鱼子状裂纹在明亮鲜艳的湛蓝深处炸裂,“鱼子蓝”釉瓷器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给硅元发展留下一抹亮色。

产品革新

走进硅元国瓷的展厅,明黄、湛蓝、天青……陶瓷在这里百花齐放,彰显淄博千年瓷都的风韵。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一整桌的“中华龙”国瓷。

“中国龙”是硅元鲜明的符号。从一块核桃大小的明代黄底蓝花瓷片,到浑厚端庄、精巧玲珑的国宴瓷器,硅元团队三年的潜心研发,让“中华龙”首次赴京,就脱颖而出。自1999年始,“中华龙”餐具茶具等一件又一件诞生,作为文化使者活跃在国际舞台,见证大国外交的壮阔征程。

image.png

“中华龙”系列,开启淄博陶瓷的文化新篇,也贯穿硅元发展的古今。2024年,甲辰龙年,硅元新品“龙耀中华”延续“中华龙”的符号焕新升级。最新的研发技术“新斗彩”的加持,让餐具整体更加富丽堂皇;传统龙纹饰的二次创新,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硅元在“龙”的元素上创造设计,再次彰显了历久弥新的东方美学。

越过“中华龙”,看到的就是争奇斗艳的家用餐茶具。有的寥寥几笔,画出空山新雨后的明净;有的青绿相接,描绘出千里江山图的锦绣;有的淡雅质朴,雕琢出田园牧歌的恬淡……指尖拂过的刹那,触摸到硅元对重视意境和东方美学的追求。

守正革新,硅元人在时代变化中,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硅元在文化中“寻瓷”,坚持对中式美学、中华文化、中国故事的探索,在瓷器上绘就“诗意中国”,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流起来。

跨界联合

跨界,是当下破圈造势的首选,破的是圈层,跨的是场景,联的是盟友。

20世纪70年代,硅元作为陶瓷企业就已经和顶尖学府清华结缘,周令钊、陈若菊、张守智等多位艺术大家在硅元设计了一系列经典陶瓷作品。2023年,一场跨越半世纪的陶瓷美学对话落地淄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硅元国瓷的强强联合,展出30余套文化“两创”作品,打造了一场陶瓷艺术与文化交汇的盛宴。硅元作为淄博陶瓷的典型代表,以文化创意、设计创新、智能创造赋能陶瓷文化,坚持打造一个共担、共享、共赢、共创的艺术创作平台,用艺术交流推动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

image.png

另一方面,诞生于淄博的硅元,完成了从国风到儒风再到齐风的主题跃迁。与齐文化研究院携手,推出新品“泱泱齐风”系列餐具。“海岱清风”“太公封齐”“稷下学宫”“孔子闻韶”,齐都盛景在陶瓷上徐徐展开。“泱泱齐风”系列餐具,造型借鉴了战国时期齐都青铜器皿,装饰纹样取材于青铜纹饰。古老而神秘的齐地纹路,经过硅元的创新设计,每件瓷器都成为了解码齐文化的载体。如今硅元荣膺“齐文化产业转化基地”,达成了强强联合、品牌共振的合作局面。

image.png

发轫于几排小平房的硅元,在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成长为如今的庞然巨物。硅元为振兴淄博陶瓷产业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在体制改革中浴火重生。当这座城市以 “强富美优”为目标加速转型时,硅元的创新故事仍在继续,将与城市同频振动,谱写齐文化的历史新篇。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