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世外“陶”源里的“China故事”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世外“陶”源里的“China故事”

2025-03-07 15:52

来源:大河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蓝天、花海、星空、陶瓷……在豫西黄河畔的深山里,隐藏着一个世外“陶”源。

爱和小镇位于洛宁县罗岭乡,又名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打造。他深耕乡村美育与陶瓷艺术20多年,爱和小镇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友人的关注,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新融合的典范。

器以载道

陶缸里的黄河文明密码

刚踏入小镇,龙威就被琳琅满目的陶缸吸引。这些陶缸是郭爱和团队花费近两年时间从各地收集而来,共9999个。郭爱和介绍,从仰韶文化时期至今,缸这一器型一直在使用和延续。“在中国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缸,家家户户都用缸。”在郭爱和看来,缸不仅见证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乡村的重要代表。

从仰韶时期的彩陶,到二里头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再到唐宋迎来鼎盛,宋代五大名窑河南独占其三。郭爱和认为,陶瓷是重要的黄河文化地标,讲好黄河故事,首先要讲好陶瓷故事、讲好三彩故事。

作为一名在黄河沿岸出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的作品将黄河文化的基因深深镌刻于釉色之间。艳丽的牡丹、古老的甲骨文、雄伟的龙门石窟等元素都在他的作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建设爱和小镇的过程中,郭爱和也充分挖掘并保留当地文化元素:夯土墙被改造为三彩艺术展示墙,洛书文化符号融入陶艺装置设计,孩子们在研学课程中学习用黄河泥制作陶器。郭爱和表示,通过艺术设计和技术创新,可以让黄河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真正“活”起来。

人以弘艺

从匠人到乡村美育拓荒者

郭爱和一直坚守“把自然呵护得更加自然,把乡村改造得更像乡村”的理念。在他看来,只有立足本土文化基因,才能实现“一村一景”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所有建造材料都是“土特产”。铺路的石头来自离乡村不远的峡谷,夯土墙用的是本地的泥土,三彩艺术空间的“原址”则是废弃的农舍。“这里和我想象中的中国乡村完全不一样。这里很漂亮。”看着焕发新生的乡村,龙威不禁感慨道。

在改造乡村的同时,郭爱和发现更深层的困境:山区儿童的美育缺失。这让他有了新思考,“只有让孩子感知美、了解美、认识美,他们才能在国家建设中创造美好未来”。

2015年,郭爱和在罗岭乡建成首个乡村美育教室,并设立县域美育教师岗位;连续8届“中国‘当日’艺术展”募集超200万元,并全部投入乡村美育建设。

郭爱和呼吁从国家层面设立“美育日”,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并投入美育建设,让美育教育渗透到乡村中小学孩子的日常生活。

艺通天下

推动“中国窑”申遗,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三彩文创园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三彩作品。龙威发现,这里的“三彩”并非仅限于“黄、绿、蓝”三种颜色。

“三生万物,在中国文化里,三并不是简单的数字,三彩是万物的色彩。”郭爱和向龙威解释道。郭爱和致力于用china(陶瓷)讲好“China故事”,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多个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已吸引多国艺术家驻留创作。

在郭爱和看来,陶瓷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活态见证。因此,他建议推动全国古窑遗址以“中国窑”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文创园里,龙威体验了洛阳三彩的上釉过程,而制作一个三彩作品则需要72个步骤。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这是中国匠人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文化基因。郭爱和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入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当三彩釉色随着“一带一路”再次流淌向世界,这位黄河匠人证明:最古老的泥土,也能讲述最当代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