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湖北蕲春:“窑”望千年 复“火”今朝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湖北蕲春:“窑”望千年 复“火”今朝

2025-02-19 17:21

来源:黄冈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原标题:“窑”望千年复“火”今朝——蕲春县管窑陶艺非遗传承人高全军

李家窑,是湖北“三大民窑”之一的蕲春县管窑镇上最古老的一口窑,有上千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窑陶业逐渐衰落,窑火熄灭、窑工离散,荒寂近30年。

2017年,在北京创业有成的蕲春人高全军回乡接手了这口古窑,并成功复原了传统的龙窑柴烧技艺。如今,管窑陶艺传承创新,陶艺小镇声名鹊起,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千年窑火重新旺烧。

弃了“金碗”捧“泥碗”

高全军,1978年出生在蕲春县漕河镇。200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从文艺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委直属单位。在众人眼里,他捧上了“金饭碗”,街坊邻居都把他作为教育孩子们奋发上进的榜样。

但不安分的因子,早已在他心中升腾萌发。200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恋上了陶艺,自掏腰包下到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潮州、福建建阳,上跑河北唐山、邯郸磁县等地学习制陶技艺,在热爱中汲取文化底蕴。2010年,他在北京市通州区注册了“乐之陶”的工作室,同年,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北京后海创立乐之陶艺术空间,坚持“手工原创,自然素朴”的制陶之道,开启简约美学风格的茶器制作历程。

image.png

在北京时,为了调出理想的釉色,他像做化学实验一样,自己一遍遍调,一遍遍烧,一遍遍看,直到满意为止。

日复一日拉坯,高全军的技艺越来越娴熟,听听窑火风声,就能判断温度和气压。正因为他的严苛到极致,他产出的陶品涵盖茶具、花器、食器、灯具、雕塑、瓷板画等多个领域,还吸引着不少外国驻华使节夫人组团前来体验制陶,感受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乐之陶”工作室也因此名声大振。

2013年,高全军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陶艺制作事业中。

离开北京回农村

2014年4月回乡探亲期间,得知管窑镇正在实施窑火复兴计划,这让对陶艺十分着迷的高全军顿时来了兴趣,决定将自己的重心和发展方向调整回家乡。

他拜当地知名陶艺匠人王柏青为师,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租赁下李家窑老厂区20年,修复窑棚、改造古窑,购置泥料配方材料,还新增电窑炉、气窑、练泥机、压缸气、石膏模具等现代化设备,探索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产业的转型之路。

他瞄准千年龙窑——李家窑的柴烧工艺,投入30万元在龙窑里柴烧三次。由于刚开始没经验,三窑出品的陶器不仅质量低下,且成功率不足10%,直接损失15万余元。有人看了直摆头,痛心地说,你这不是把钱白白打了水漂吗?而高全军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这笔试验费付得值,先破才会有后立。”

image.png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全军亲自参与设计并和工人一起手工盘条、高温釉烧,烧成口径2.8米、高度达1.2米的千斤大缸,创下了湖北省陶瓷历史上的烧制纪录。

2021年,高全军获得黄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资质,他努力烧制的管窑陶器获得了市场的好评,订单也接踵而来。

在高全军带领下,李家窑点火柴烧的次数越来越多,每年还举办千年龙窑柴烧艺术节,引来大量游客,以茶具、日用品和工艺品为主打的陶器刚一摆上桌,就被抢购一空,每年产值近600万元。

为绘“水花”再读书

高全军认为,管窑陶器作为传统手工艺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一定要有自己的独门技艺。为此,他盯上了古法传承的柴烧紫金水花陶。

紫金泥源于蕲春赤西湖底泥,改良后可耐高温煅烧;古法龙窑柴烧后窑变形成的“水花”纹理,写意感十足,全国独一无二。

为让“水花”技艺成为蕲春陶瓷独特的名片,高全军在向老师傅学习“水花”技艺的同时,不断外出学习、交流、研讨。

2023年5月,在参加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非遗传承人培训时,高全军结识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武成。在现场观摩了高全军指导匠人们赶制200口千斤大缸后,宁武成让高全军参加他的博士招录考试。

image.png

为圆“水花”之梦,离开校园20年,年已45岁的高全军重新捧起了书本。他一边经营窑厂,一边逼着自己恶补功课。早上起来背英语,中午阅读国外陶艺英文杂志,晚上再学专业课,整个人瘦了10来斤。

苦心人,天不负。2024年6月,高全军以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前瞻的研究思考,从256名硕士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宁武成博导的学生,同时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非遗培训班上走出的第一位非遗传承人博士。

如今,管窑陶艺小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千年传承的制陶技艺和文化记忆,也正成为管窑镇业态创新的崭新“沃土”。高全军期待,管窑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标杆意义的陶艺目的地,让更多人因为楚陶而爱上蕲春这座城市。(通讯员:陈珏程千)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