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潜山:承袭千年陶韵 谱写和美新章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潜山:承袭千年陶韵 谱写和美新章

2025-02-14 15:38

来源:潜山市委宣传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窑火烧得正旺,“花草时光”亲子乐园内游人如织,痘姆陶工社、源兴佰客民宿等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春伊始,行走在潜山市痘姆乡红星村,热闹而繁忙的场面映入眼帘。

红星村以陶闻名,制陶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薛家岗文化并绵延至今。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红星村立足陶文化优势,做足陶产业文章,创立“陶村夜话”模式,建设陶产业聚集区和陶艺家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和美农村,让千年陶乡绽放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话”出美丽新乡村

“陶村夜话”是2021年村“两委”精心谋划的活动,利用晚上农闲时间,村“两委”成员到村民组与村民围坐一起,商讨村里的大事小情。通过开展“陶村夜话”,群众能直接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2023年,红星村入选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为了有效节约招投标所需时间,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村“两委”经商讨建议采取“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对红星村方家花屋所在的村民组进行人居环境改造。此建议在“陶村夜话”中提出后,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同。

“宜居陶乡”村庄提升项目,同样是采取村民自建、自监、自管方式实施。该项目由痘姆乡政府发包给红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成立项目理事会来负责项目实施,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如今,沿着宽阔的沥青路进入古陶基地,路边随处可见镶嵌着各式陶罐的围墙以及以陶为名的微景观,陶元素已融入红星村的一景一物之中。两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和美乡村项目建设,红星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个悠久美丽的古陶文化村跃然眼前,“陶艺文化”已成为该村的金名片。

一口龙窑兴一方产业

在陶文化的滋养下,红星村陶产业快速发展。该村围绕“用一口窑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用文化带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里陶乡,百座龙窑,千家陶厂,万名窑工。”这是痘姆古陶最繁盛时期的写照。曾经,这里家家有窑厂、人人会制陶。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陶制品渐渐被市场边缘化,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为让古老非遗重新“活”起来,红星村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痘姆陶抢救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加固龙窑,建成非遗客厅、艺术家工作室等场馆,并通过举办痘姆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龙窑点火仪式及研学活动等,打造“非遗+研学+旅游+文创”的融合基地,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万人次。

精美的茶具、餐具、香炉、茶叶罐……走进基地的展示馆,陶制品琳琅满目。“相比于之前制作的水缸、咸菜坛,如今这些陶制品被贴上艺术品的标签,变得更受市场欢迎。”基地负责人程柏全介绍,2016年接手后,他们创新开发各类茶具、酒器、香器等产品,并积极参加各地大型展会,让痘姆古陶作为安徽礼品走向海内外。同时,基地长期与省内各中小学校合作,结合陶艺研学,开展“古法制陶”“龙窑点火”“陶艺体验”等文旅体验活动,每年参加研学体验的人数近两万人次。

在盘活旧窑厂后,红星村又将荒废的红砖厂采用“O+EPC”模式(运营前置化)打造成痘姆陶工社,发展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研学培训、艺术交流及餐饮住宿等乡村体验游业态,目前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今年将投入运营。此外,该村还在谋划占地100亩的陶产业集聚区项目,将建设陶吧、陶展示厅、电影院、咖啡馆、民宿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陶产业链。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新的一年,红星村将围绕文化引领、技艺创新、文旅融合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做长、做大、做强陶产业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