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窑赏析】唯一未发现窑址的名窑——哥窑
哥窑青釉碗,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瓷器的釉质凝厚,釉色沉稳。由于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在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从而隐现酱紫色胎骨,这一特征被称为 “紫口铁足”。“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独一无二的特征,亦称“百圾破”或“百圾碎”。“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伊谁换夕薰,香诗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这分别是乾隆皇帝《咏哥窑葵花碗》《咏哥窑炉》中的诗句,寥寥数句,道尽哥窑之美。乾隆诗中提及的“百圾破”,也就是哥窑瓷器釉面的开片纹,本来是釉料、控温的失误所致,却孕育了哥窑自然天成的美,这种“残缺美”被后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令哥窑得以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哥窑青釉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南宋哥窑葵口碗,上海博物馆藏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在传世的哥窑瓷器中,最为出名的是清宫旧藏的 “宋哥窑鱼耳炉”,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拍卖市场上,哥窑瓷器也屡创高价。2009年北京荣宝春拍中,一件“紫口铁足”的“宋哥窑鱼耳炉”以1080万元成交。2017年北京保利球拍中,元清宫旧藏乾隆御题哥窑贯耳壶拍出1127万元。
藏品赏析: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青釉八方碗,高4.2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2.8厘米。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八方形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满布开片纹。内壁施较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口沿因釉垂流变薄隐隐映出紫黑色胎骨,足端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青釉贯耳瓶,宋,高11.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4.2厘米。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哥窑青釉弦纹瓶,宋,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
瓶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
·哥窑青釉葵花式洗,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洗呈葵花瓣式,敞口,斜直壁,矮圈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俗称“金丝铁线”。内底中心微凸,外底有6个支钉烧痕。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汉至晋代,洗有陶、青瓷制品,流行在内底刻鱼纹。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7.5厘米。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灰青色釉,开黑色、黄色纹片,呈自右上向左的斜向分布,俗称“金丝铁线”。
此瓶造型秀美,釉面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宋,高4.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5.6厘米。清宫旧藏。
盘通体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丝铁线”般开片纹所分割。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陶瓷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得灵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这件菊瓣式盘造型规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织如网的开片纹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厘米,口横14.6厘米,口纵11.8厘米,底横11厘米,底纵8.5厘米。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广口,折沿,斜壁,平底,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形足。通体施灰青色釉,足底无釉,呈黑褐色。釉面有黄、黑二色开片,内壁开片细碎,外壁釉面开片较大,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内底有5个支钉烧痕,应为套烧小件器物时留下。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较为少见。
·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壶,高14.9厘米,口径4.6-3.7厘米,足径4.8-6.4厘米。壶作八方形,口微外撇,短颈内弧,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斜。颈部饰两道凸弦纹,两侧对称置中空的筒形耳,俗称“贯耳”。通体施灰青色釉,遍布细碎开片,开片纹呈黑色。足端无釉,呈黑褐色,俗称“铁足”。此壶仿青铜器式样,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青釉五足洗,南宋,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这件五足洗口沿有五枚乳钉。足底和圈足均无釉,应是在烧成的时候作为支撑点,防止受力不均而导致器物变形。施米黄釉,釉面光洁,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的“金丝铁线”。足端和圈足处均无釉,露出深褐色胎骨。器内底心有六个支钉痕,系器内叠烧其它器物所留下的痕迹。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