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千载瓷器融文脉 文学传承焕新章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闻天下 -

千载瓷器融文脉 文学传承焕新章

2024-12-24 14:2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瓷器(china),世间唯一与国同英语译名之雅器。

一抔泥土入火淬炼,出落成流光溢彩的陶瓷,经烈火烧制与釉色升华,造就传世的艺术传奇。作为原始的器具,瓷器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流传至今。

12月21日,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文学盛典在长沙铜官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作家走进铜官窑博物馆,览一回唐长沙窑瓷器诗,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长沙窑,大唐造,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瓷器种类共有70余种,造型别致美观,样式新颖多变,极富艺术创造性。千年前的一把窑火,烧出了众多世界第一:

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发源地,首次打破了“南青北白”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的三足鼎立格局;首次将书画艺术与制瓷相结合,让艺术与生活撞了个满怀;兴起于唐代中期,曾是“外销第一窑”,铜官窑也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时间回溯至1988年。一艘古老的沉船“黑石号”被打捞出水,揭开了长沙制瓷的传奇。

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海域,一艘满载中国唐朝货物的阿拉伯帆船被发现。历时9个月,从“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器物有67000件,其中,56000多件瓷器产自长沙铜官窑,令人惊奇的是:沉船上这5万余件长沙窑陶瓷依然保存完整。

image.png

青釉褐绿彩阿拉伯文碗 摄影 曹菲

展柜内,一盏刻有“七彩祥云”的碗,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青釉褐绿彩阿拉伯文碗来自‘黑石号’,别看它外表普通,内里别有洞天。”讲解员介绍,碗心的纹样,上部是变体的阿拉伯文,下部则是中华传统纹样云纹。这种独门手艺,是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多彩”,可让线条呈现出红、绿、褐多种颜色。

“千百年来,长沙铜官窑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与突破,绽放新光彩,让长沙陶瓷闪耀世界舞台。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们的创作也需要在坚守经典之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辟新的表达维度,让文字的力量历久弥新,焕发时代光芒。”作家鲁敏感慨。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博物馆二楼,一件题有唐诗的陶瓷器静静伫立,古朴的釉面泛着幽幽光泽,似与今日观者低语,倾诉与“君”情深缘浅,无法共白首的哀愁。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最早便是出自于此。

“在诗歌盛世的唐朝,长沙铜官窑的工匠们开始在陶瓷器具上创作、题写、烧制诗歌,这开创了‘瓷诗’的先河。”博物馆讲解员娓娓道来。“目前,已发现110首唐代工匠留下的诗文,内容涵盖风景、爱情、边塞等生活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烟火气息。”

千年前的匠人们,以伐木磨泥之手,将满腔诗意融入泥土,凝固为永恒,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洪流交织;

千年后的今天,一群文学作家走进博物馆,与文物无声交流。用笔墨与思考,将历史的回响融入现代文字之中。那一刻,时空界限被模糊,窑工们与现代的作家隔空对视,传递着彼此对美的追寻。

现场,一位作家驻足陶瓷诗前,久久凝视陶瓷上的诗句。“工匠之诗情,源于生活。他们不仅是手艺人,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与见证者。希望千年后的某一天,我们的文字亦能如这瓷器般,被未来的目光所捕捉。”

【责任编辑:杨俊康】
返回顶部